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涛 《经贸世界》2005,(2):28-30
任何组织都有特定的组织化或说“小气候”。直销公司的组织化集中体现在了公司的各种“理念”当中,比如玫琳凯公司的理念“丰富女性人生”,就代表了她的公司化。最近,该公司在国内投放了一则广告,其中的广告语“创造你的美丽与未来”,就很能“原汁原味”地诠释她的公司理念,传播她的公司化。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性格     
周彦 《创业家》2004,(1):36-37
菲科特在和她营销公司的客户打交道的时候,逐渐意识到大多数客户对自己公司的感觉存在偏差。“我经常和他们在电话或办公室里探讨,是什么让他们的公司与众不同,”她回忆道,“但是身临现场,到他们工厂的时候,现实情况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王文正 《浙商》2011,(22):64-68
杨惠伟明白,做企业的最高境界,不是自己扑在里面不能自拔,而是与企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我打算50岁就退休,像万科的王石那样,做自己喜欢做的其他事情去!”  相似文献   

4.
记者一度天真地以为类似“返佣”的现象早已杜绝,几年前就此问题请教一位营销员的看法时,他认真地说:“我始终认为对业务员来说,这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而不久前对刚从业不久的朋友随意谈起时,她也用颇为认真的态度回答:“如果客户要,我就给。”  相似文献   

5.
A女士是一家公司某部门的文秘。有一天她对主任说,她干的工作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文秘的职责范围,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公司应该给她增加7%的薪水。主任听后,在充分肯定她的工作成绩的同时,却说:“预算开支里并无此项!” A女士感到茫然,她实在领悟不出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偏偏行不通?  相似文献   

6.
在一家500强公司谈事情,送我出去时,部门经理一边说着“等我一分钟”.一边把办公桌上演示给我看的资料、模型等物归原位。因为他们公司有一项“一分钟桌面清理”规定,要求每位职员在离开办公室时,必须保证办公桌是清洁整齐的。  相似文献   

7.
楚戈 《广告导报》2005,(6):66-67
说起跳槽这样的事情,我的一个老哥哥曾笑言:这要在过去,就是“逆贼”,必将一人单骑,万里逃亡,弄不好就落一世“脑后有反骨”的骂名。但现在,出门10步以内就有另外公司向你招手,洒然而去——证明你是人才。  相似文献   

8.
1996年1月一个周一的上午,艾兰·克莱默((ElaineKramer)正在宾夕法尼亚她的办公室里查阅电子邮件。上周她在明尼阿波利斯出席了一系列的商谈。商谈是在她所属的D&T咨询公司ICS部与范德莱工业公司的高层主管及工厂经理之间进行的。范德莱工业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工业加工设备制造商。会议结束时,两家公司就一项大型信息系统的合作项目签订了合同。电话铃响了。“我是艾兰·克莱默。”“嘿!艾兰,我是乔治·霍尔(GeorgeHall),范德莱公司丹巴顿工厂的主管。上周项目启动会上我们见过面。”“噢,你好,乔治。你们的项目展示给我留下了深…  相似文献   

9.
永远是自己     
李阳 《大经贸》2005,(5):27-27
有人说:“你很像韩红”,她笑着回答“韩红很像我吧?”这就是刘艳红,她永远是她自己。韩红在舞台上发热,她在生活中发光。我是第一大学毕业,刘艳红做过很多事情,并在一个小学里做到了教学部主任的职位, 她是个要强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努力,她  相似文献   

10.
丑人絮语     
去年夏天,我带着5岁的女儿去乡下探亲。在农家小院里,平时腼腆胆小的女女儿竞主动提出要为一群农村孩子表演节目。小胳膊小腿正动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一个男孩指着女儿的脸叫起来:“哟,大家看看吧,她是个塌鼻头。”女儿被这意外的冲击搞得乱了阵脚。但令我惊奇的是,女儿很快就平静下来,只见她昂首挺胸,说话声音又尖又响:“这不能怪我,我是我妈妈生的,再说鼻子矮其实也蛮好看。”说罢,女儿又手舞足蹈起来,愈发卖力地继续刚才的表演。事情过去已经很久了,可我总忘不了这件小事。我喜欢女儿的这种淡然,我希望她能永远这样。“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商业》2004,(2):24-25
1949年,美国纽约,一位百货业名人和一位金融家在一次用餐后发现身上忘带现金,金融家不得不打电话请妻子带钱来付账。倍感难堪的金融家发誓,“决不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于是,二人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公司。这样,像他们这些阔佬们就不用随身带现金结账了。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省铜山县吕梁乡市场上,有一个小小的理发店。这个小理发店面积不过 20多平方米,人员也就三两个,既没有某些“中心”的派头,也没有“梦露”、“黑妹”那般诗意。可是,在三乡五里乡亲们的口中,却传颂着这个小理发店许多感人的故事── “家里的事情交给我” 理发店的主人叫董丙芳,今年 33岁,丈夫苏广红是驻安徽滁州某部的一名上尉军官。 8年前,当她把丈夫送到部队以后,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和年迈的父母,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在临别的那天晚上,她深情地对丈夫说:“你尽管放心地走吧,家里的…  相似文献   

13.
挫折:干烧烤半年赔了6万 师秀娜是一名地道的“80后”,几年的商海搏击让她脸上显出职业女性的干练。回忆起当初的创业经历,师秀娜说:“2001年我毕业之后就进了泰安本地一家超市干企业策划,那时这个企业在泰安的影响力很大。后来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工作岗位也换了几次,逐渐接触到很多商业运作方面的工作,再加上父母的支持就想自己干点事业。”  相似文献   

14.
对对于经商的人来说,有人采访报道应该是求之不得的。然而,采访北京红墙生物公司总经理志新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次我给她打电话,她都有些为难地说:“唉呀,谈什么呢?我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谈的。”好像接受采访比她去挣几百万元钱还难似的。在我第三次见她的时候,我终于从她嘴里挖出了一些零星的故事。她说:“我觉得,对我来说,无智谋就是最高的智谋。”  相似文献   

15.
我真的傻吗?     
正当我贫困得一筹莫展而又无所事事的时候,意外地发现S市某报刊登了某家公司招聘采购员的广告,条件是试用3天。 我按广告上的地址找到了这家公司。一位年轻的女秘书接待了我。她验完我的身份证,递过来两张登记卡和协议书,并询问我都有哪些特长。我说:“我什么特长也没有,不过我是个很有信用的人。”女秘书爽朗地笑了,笑得我不知所措。她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她的眼神已经告诉我:“你真是个十足的傻冒。”接着她把我领进一个单人房间,并说:“你可以暂时住在这里。”她又从书架上取出一摞有关业务方面的信息报纸,供我参考。 女秘书…  相似文献   

16.
笑一笑     
《光彩》2001,(7)
生与死   3个人在一块谈论生与死的问题。   “在自己的追悼会上,你最想听到什么呢 ?”   第一个人说:“我希望听到别人称赞我生前是一个好医生。”   第二个人说:“我希望听到人们说我生前是一个好教师,我的教学改变了很多孩子的未来。”   第三个人说:“我最希望听见人们说:‘天哪,他在动 !’” 不戴眼镜的后果   一位母亲急匆匆地来到诊所,请求医生上门看急诊。   医生问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   那位母亲回答:“自打女儿开始谈恋爱,就不戴眼镜了。这不,度蜜月归来,终于产生严重的后果了……”   医…  相似文献   

17.
吴丽 《商务周刊》2010,(6):49-49
“我最愿意做以前从没做过的事情,一旦什么都顺了,我就觉得能量没有地方释放,特别想找新起点。”福伊特造纸技术公司亚洲区总裁刘明明这样解释自己职涯的几次选择和放弃。  相似文献   

18.
凯文  周彦 《创业家》2004,(3):14-14
基本上来说我是个“骗子”,当然我指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骗子。十四五岁的时候,现在和我一起做“坚盾”公司的哥哥斯科特从危地马拉回来。带了一堆手工编织的镯子。斯科特给我和弟弟科林布置了任务:“听着,镇上马上就会有一个卖各种小工艺品的集市,我们去那里把这些镯子卖掉.就能赚很多钱!”我们坐地铁过去。中午的时候.斯科特说:“我们三  相似文献   

19.
没有成功经验的老板 如果你的老板在商海已闯荡多年,经营过的企业少说也有四五家以上,但却没有一次真正成功的,他还经常沾沾自喜地说:“我经历过太多事情了,像我这样垮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也不多,毕竟我有我的独到之处。”那你就应该考虑自己的选择了。是的,他是有独到之处,能够连续几次从失败中再站起来,的确不是一件易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楚桥 《广告导报》2007,(4):111-112
在北京的街头或许你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人站在一辆两轮支撑,如同哪咤脚下的烽火轮一般的行驶器上,在车流人流中穿梭自如。好奇心驱使着你去弄明白他脚下踩着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而越接近“她”你就越发感到好奇——,究竟为什么“她”不需要第三个支撑点,仅凭平行的两个轮子就能保持车体平稳? 当注意力和好奇心都被吊足,你最渴望的事情当然是弄清她的工作原理。不过且慢,对于精明的广告人来说,好奇心本身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