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点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315”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构建“生产服务+先进制造+生活服务”前后向融合产业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简称“两业融合”),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强“先进制造”,实现“制造+服务”的优势叠加,形成“融合+创新”组合效应,是制造业企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围绕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从“硬汉式”单一制造向“刚柔相济式”服务型制造转型,已成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全球范围看,企业制造板块与服务板块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欧美地区主要国家50%的制造企业实现了实物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结合,世界500强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率普遍达到70%。2019年,国家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波市积极跟进,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指出要把“两业”融合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革新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从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三链协同”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构建航空制造业“三链协同”模型,归纳国外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性阐释促进航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推进航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化、军民一体化发展,构建精细化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航空制造价值链;推行供应商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提升主制造商管控能力,畅通航空制造供应链;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深化央地融合、推动错位发展,完善航空制造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周光伟 《科技和产业》2020,20(11):59-66
在经济安全视角下,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体系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简称“两业融合”)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运用产业生态、两业融合现有研究成果,基于生产要素集合成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集合成行业的层级关系,结合消费者需求新变化对价值链的影响,将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细分为生产要素、市场主体、行业、空间生态体系,以期建立我国两业融合发展产业生态体系的完整框架。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天津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积极推进三地产业链融合,是助推天津先进制造业越级提升的重要手段。但三地产业链融合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产业结构不均衡,多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现代化水平不高,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不明显,跨区域产业链融合效果不佳等问题仍较为严重。要以加速落实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链融合,深入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为目标,通过优化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系统架构,完善产业链发展体系;精准对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转移,激活先进制造产业链内生动力;转变企业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推进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加速三地产业的协作与融合;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融合,优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配套工程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加速人才链建设,为先进制造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提供支撑等途径来加速实现三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制造业融合客户新需求,以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产品+服务"的新型制造模式,是推进制造业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化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进制造企业建立全流程服务客户需求的生产制造方式和新型商业模式,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构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先进制造模式。本文在系统阐述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内涵及演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各种因素,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三种模式,即依托制造业价值链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和加快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科创+产业+知识产权”融合发展的创新联动机制,建设“制造业共享创新中心”,建设研发与创新服务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创新港”,打造常州版营商环境等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文章围绕“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个总目标,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产业链生态链,通过分产业分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常武地区在长三角价值链中的位势,为长三角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9.
<正>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中国探索”。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讲。黄奇帆表示,他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国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和新业态板块这三大板块都有巨大潜力,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发展对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和破解“中国制造”升级难题以及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标准,本文首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精准测算;继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利用我国行业层面数据,计量检验“营改增”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营改增”不但能够直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效果更好。拓展性研究表明,“营改增”试点主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影响二者之间的协同融合,并且“营改增”政策具有较强的滞后效应。这意味着后续增值税改革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转型是破解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和实现国际价值链攀升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区分投入要素的一般均衡模型明确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投入要素调整的作用与机制,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及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制造业企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研究城市低碳发展的准自然实验,检验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对制造业企业投入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低碳发展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的投入服务化,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2)城市低碳发展呈现出了较强的环境规制约束力,一方面倒逼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这是城市低碳发展促进制造企业投入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机制;(3)进一步拓展分析表明城市低碳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生产中服务要素投入对其他要素的替代,以及推动了企业出口产品向以服务要素投入依赖为特征的高技术产品转换。本文研究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利益分配动态发展格局表明,中国制造业相对获利水平显著提升,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其获利能力受到削弱;中国在服务贸易利益分配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制造工序是中国最重要的获利来源,管理工序相对获利能力持续偏低,研发与营销工序相对获利能力缓慢增长。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配重构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外循环贸易获利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减弱;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下,中国依靠国内大市场主动进行价值链重构的战略空间相对更广;数字技术竞争加剧对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可推动价值创造内生动力由国际市场向国内大市场转化,促进价值链分工优势从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以制度型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依托RCEP与“一带一路”重构区域价值链,实现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3.
根据福建省地区投入产出表,按照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按照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密集程度进行划分,测算“两业”融合发展程度。通过构建“两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两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两业”之间的单向融合度较高,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较低,其中传统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较高;与东南地区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两业”综合融合度较高,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居中且发展程度较为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但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福建省“两业”协调水平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制约因素为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型。  相似文献   

14.
齐平  宋威辉 《南方经济》2023,(5):84-106
文章基于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研究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首先,以测算的企业国内价值链长度与企业全球价值链上游度两个微观指标,表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其次,按照已公示链主企业的标记、已公示链主企业的排序、一般性门槛指标的构建、全国链主企业的识别四个步骤,定量识别链主企业。再次,通过构建链主企业数量矩阵、制造业投入产出系数矩阵和链主企业资产比重矩阵,定量测度链主企业影响力。最后,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厘清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链主企业能够通过提高成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业化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能够强化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波特外部性表现出抑制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更具推动力。文章提出了定量识别链主企业与定量测度链主企业影响力的方法,拓展了链主企业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边界,这对发挥链主企业影响力进而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5.
<正>杭州积极探索两业相融相长路径,以企业为主体,以数字化为主线,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业务关联、链条延伸,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到"工业大脑""企业上云",探索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两业融合路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两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相融相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出现了耦合共生的现代产业结构,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不仅是杭州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最新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更加细化的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数,分别利用OP和LP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二者进行匹配,实证分析了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所带来的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生产分割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效益。结果显示: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对于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国内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创新效应大于国外服务要素投入带来的溢出效应;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创新效率提高更明显;降低制造业投入成本、技术创新和溢出是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制造业服务投入结构现状,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商业服务、金融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和创新效应需要得到进一步释放。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的加成下,服务化转型成为当前各国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进而抢占全球价值链(GVC)高端位置的重要方式。文章采用2008~2020年国际投入产出表,从跨国视角考察了服务化转型对一国制造业GVC位置提升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并显著提升该国制造业在GVC中的位置;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服务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两个渠道促进制造业GVC位置的提升;而相比高技术制造业,在经过服务化的改造加成之后,中低技术水平的制造业更能够显著提升其在GVC中的位置;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来自本国所在区域价值链(RVC)的内部服务投入更有利于促进该国制造业GVC位置的提升。考虑当前GVC的“区块化”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获取外贸竞争制高点,一国更应该通过参与RVC来促进服务化转型对本国制造业GVC位置提升的影响。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其与RVC的深度融合,这是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在GVC位置提升的核心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现代物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抓手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要求,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资》2013,(2):5-5
制造业向下,服务业向上,已然成为企业的新利润法则。 以制造业而言,其利润下滑,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全球范围来看,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相对制造业的利润微薄,服务领域似乎风光无限,市场广阔、毛利率更高、收入更稳定,而且占用的资产更少,因此,精明的制造商纷纷拓展下游业务。而服务业也在谋求更大的蛋糕,由原来单一的服务领域,努力向上,试图控制越来越多的价值链核心。无论是制造业向下还是服务业向上,企业试图攫取的是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利润,在全产业链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产业链、创新链和要素链是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好“三链”融合,是新形势新格局下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三链”融合为研究对象,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2013—2022年西安六大支柱产业“三链”协同融合发展情况,并结合典型调研,结果显示,西安六大支柱产业“三链”融合协调良好,企业“三链”发展目前面临经验不足、政策规划少、资金人才缺等问题。建议从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产研融合、畅通引才渠道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三链”融合,助力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