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孟伟 《价值工程》2014,(28):218-219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各种言论、思想充斥网络,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普通民众极易受到一些偏激言论的吸引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真相,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构建起高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对于更好的利用网络舆情反映现实民意、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7):157-161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快速升级与渗透,海量的社会行为大数据加快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但是,面对互联网多源异构海量的大数据,如何在网络舆情研判、管理中实现有效利用,是当前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提升、推进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主要问题。本文围绕这一命题,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当前多源大数据背景下公共部门对网络舆情管理环节有短板、监控覆盖面不全、研判能力较弱以及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并从观念、产权、体制、技术等方面剖析了问题根源,据此提出了尊重互联网大数据规律,树立"大舆情"观念;构建公共大数据共享机制,消除"数据孤岛";加强理论研究,持续开展跨学科的追踪研究以及壮大网络舆情大数据人才队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实时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给工商部门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考验。笔者从工商部门网络舆情分类入手,分析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并就如何有效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处在一个矛盾纷争的多发期。互联网的迅捷、互动、跨时空传播等特性使之日益成为公民言论的集散地与传播通道。如何妥善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传播,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管理,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军 《秘书工作》2012,(9):30-31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的是网民的思想情绪、社会观点、价值取向等。编辑网络舆情信息的目的就是使领导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事件和网民言论,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大多数网民对某一热点事件的观点态度以及事件未来发展的趋势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鲁岩 《活力》2012,(9):50-50
如今,网络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其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以及传播信息。网络舆论是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目前,网络舆论主要形成于各大BBS、博客以及新闻跟帖,近来,微博因其随时随地、“微中见著”的特点其舆论影响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相似文献   

7.
李敏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3):240-241
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比如围脖、博客、QQ群、网络论坛等,这些渠道具备了影响大、渗透力强以及独特的互动性与流动性等特征。本来一件小事,但是经过某一些有影响力人发帖,粉丝就会跟帖附和造成较大影响,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扩大化,进而演变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是从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入手,阐述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竹 《管理学家》2019,(6):133-134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也得以全面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现代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影响着社会舆情的传播形态。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也极大地增强了言论的交互性,让所有人都成为舆情传播者。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公安机关属于非常重要的行政执法机构,处于社会管理的最前沿,常常需要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怎样在新时期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策略,更好地应对涉警舆情,这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的生成地、传播的集散地和观点交锋讨论的主要阵地。网络舆情资源丰富多彩,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传播的失真性等原因导致网络舆情错综复杂,极易混淆视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此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思政引导,不断增进大学生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坚定思想信念,又能有效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网络综合素养,要善于运用网络舆情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推动高校合力深化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实现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离不开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建立与维护。而要想使网络传播秩序能够更和谐,社会舆情的适当修辞不可少,合理的修辞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网络的平民化和普遍化,公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这就形成了网络舆情的主体。处理好网络舆情的回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民主的基础步骤,同时也是与公民通过网络建立良好互动平台的关键。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网络舆情回应修辞的理解,针对国  相似文献   

11.
邵晶 《河北企业》2014,(11):12-13
<正>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各种文化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世纪。由于互联网具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全球性等个性鲜明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舆情,其影响深度和广度也较传统舆情得到大幅提升。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当代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的便利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态度、情绪和意见。随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资金的筹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渠道和方式,互联网融资正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文章首先阐述了众筹融资、网络借贷、大数据融资三种互联网融资模式及其发展情况,分析了互联网融资存在的监管体系不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融资平台运营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互联网融资监管、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快互联网融资平台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高校潜伏的隐性矛盾凸显,而网络舆情对于事件走向具有明显引导作用。高校网络舆情在有利于改进高校管理层的工作的同时,犹如一把"双刃剑",也给各种虚假言论、夸大言论、恶意言论提供了温床。因此,发挥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联动机制,预防或减少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任意扩散的发生,努力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防机制,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后,我们迎来了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网络舆情管理范围,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管理势必会出现新变革。文章针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给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占勇  康晓辉  邱宵慧 《价值工程》2019,38(29):111-113
舆情传播的互联网环境与传播平台媒介的创新发展,我国网络舆情的演变呈现出新的复杂特性,由此带来更加难以控制的舆情危机。我国政府在着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行为偏差与能力不足。本文在网络舆情新特点和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从法律制度建设、意识提升、技术手段创新、多元主体写作等方面,创新舆情治理体系,提高舆情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自己看法观点的重要媒介,要想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必须对网络舆情加以关注,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确保用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网络舆情具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同时也具有实时性与交互性、突发性和多变性、匿名性和外显性、少数性和分散性表现形式,是以在校高职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集中体现。分析网络舆情特点及成因,进行有效管理,使网络舆情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方便。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使得攻击者很容易拦截、篡改、伪造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从而导致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面向安卓平台的图像加密工具所研究的是在安卓平台上实现图像加密和解密,以确保图像的安全性。图像的加密是确保图像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快速交换技术和随机划分算法,并在安卓平台上实现了该算法。  相似文献   

19.
张晓光 《活力》2013,(11):55-5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互联网得到了初步发展,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互联网优秀企业,例如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从创立后引领了十多年的信息传播领域改革。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逐渐由电脑端转向手机端,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日益丰富,视频媒体、APP等渠道为人们广泛应用,使人们在接受信息方面获得更多的选择。企业需顺应当前新时代的发展,主动融入新媒体,使自己的众多新媒体平台成为干部职工感兴趣之处,用新媒体辅助企业内部各项事业发展,做好企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媒体趋于多元化,多样化,以各类网络平台和信息传播载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内容丰富、便捷快速的特点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凝聚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已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在这个平台上,公众深度搜索欲望强烈,参与社会实践监督热情高,关注问题广泛,依托网络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面对网络发展新形势,企业应考虑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恰当地选择新媒体,降低宣传成本,利用网络提高自身宣传力度,达到更为有效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