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慧  王天慧 《杭州研究》2010,(1):101-103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是金融衍生品引发的,但是这个衍生品市场是场外市场,而不是场内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负债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场外衍生品交易增长很快,已经远远超出场内交易的规模。同时由于其交易机制的弊端等因素,使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金融危机两年多以来,政府在救市、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寻求场外市场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对场外衍生品市场运行方式存在的风险和清算机制的路径选择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引发自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是金融衍生品,但是这个衍生品市场是场外市场,而不是场内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负债表风险,并降低资金成本。场外衍生品交易增长很快,已经远远超出场内交易的规模。同时由于其交易机制的弊端等因素,使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金融危机两年多以来,政府在救市、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寻求场外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种,其规避利率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已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广泛的认可。全球前十五大经济体以及金砖五国均陆续推出国债期货市场,而只有中国大陆尚未恢复。同时,监管当局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日益理性和审慎,积极发展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全球共识;“十二五“规划也提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债券市场、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因此,国债期货将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测试,分批次发展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并适时推向整个市场,迈出了回归步伐。正如金融界所深刻认识到的,控制期货市场的发展是为了抑制投机,但是在市场条件已经具备而依然不发展期货市场,实际上本身就是更大的投机。  相似文献   

4.
魏涛 《广西经贸》2000,(11):44-4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西欧相继出现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并形成了金融衍生市场。在进入九十年代后,金融衍生市场规模、交易总量在不断扩大,交易品种从传统的股票期货、指数期货、股票期权等少数品种发展到利率互换、弹性期权、投资衍生基金等十多个品种。金融衍生市场的内涵在不断扩大,金融衍生市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相互竞争、相互促进。衍生交易工具不断创新,衍生交易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市场的迅速发展,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世界潮流,它为金融机构及各类经济实体提供了以较低成本管理金融风险是一个有效的操作工具。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转换和规避传统金融风险的过程当中,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新的风险,给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金融衍生产品专业性、复杂性较强,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之后,为平衡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谈判地位的差距,构建公平、公正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修改信息披露标准并采取执法行动,加强金融机构在衍生产品销售中的信息披露义务。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信息披露标准未臻完备;现行信息披露标准对于衍生工具的披露规定较少。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信息披露标准,确立公平披露原则,强化利益冲突和估值结果的披露。  相似文献   

6.
彭正宇 《特区经济》2008,235(8):298-299
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增加。为了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利率风险,有必要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文介绍几种金融衍生产品,并分析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梅 《科技和产业》2010,10(3):78-82
68家中央企业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亏损再一次说明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原因分析来看,主要还是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以及风险管理程序的缺失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导致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合理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相似文献   

8.
任奕橦 《中国经贸》2011,(14):129-130
信用衍生品是风险管理的一大创新,成功的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分离,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另辟蹊径,我国正处于金融系统变革的关键时期,金融创新和信用风险的规避与转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CDO,CDS的作用机制及风险,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性和监管缺失研究,认为防范新型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必须通过明确界定金融衍生品依托的基础资产标准,强化标的资产质量的基础环节监管;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所有创造风险和掩盖风险的机构都纳入监管的范围之内;同时,应加快对新型金融衍生品风险监管技术的研究,打破分业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监管体制,做到监管技术上的全局性、系统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来说,规范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是金融改革的应有之义,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广大银行业客户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经之路。培育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是要求一定要注意以参与者为本,通过推动所有参与者提高专业化知识与理解,提高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能力,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最终推动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稳妥发展衍生产品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全球金融生产品交易量巨大,达到了151万亿美元,有2万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参与交易。金融衍生市场是建立在外汇、股票、利率、债券等基本资金市场上的,它比外汇、股票、债券这些基本资产更灵活。如果说投资债券、股票比进行储蓄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从事衍生工具交易则是在投资债券、股票上的又一次飞跃。可以说,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是全球金融的一次革命;现代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从主导方面看,是全球金融货币体系发生变化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12.
蓝兰 《中国经贸》2009,(8):75-76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企业风险管理再次引起国内外企业的关注,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待,探讨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鉴于各类企业采取的管理措施纷繁复杂,本文着重从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如何控制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成效方面来阐述风险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利率和汇率等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对能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同时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引入。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工具交易不可畏之如虎,敬而远之,退避三舍.而应主动驾驭。物尽其用,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始干美国的金融危机会迅速传到世界各个角落?为什么美国人大变金融衍生产品魔术,而世界各国财富大幅缩水?为什么美国人得病,全球人吃药?!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衍生工具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金融风险和进行金融创新的不可或缺的交易媒介.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探讨商业银行如何规避和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文章在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相关内容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金融风险按金融产品划分,可分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与股市风险。据统计分析,能够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大陆有强烈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场外衍生品市场由于缺乏监管、交易信息不透明、产品过于复杂、过于巨大的规模等原因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系统风险和给金融危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为研究者理解其作用机制和作用强度带来困难,难以把握场外衍生品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该文从场外衍生品市场近年基本发展特点、金融危机中的角色以及场外市场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分析场外衍生品市场,以求加深我们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但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高风险性,在发展中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信用市场担保机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级与度量制度;强化政府对衍生市场的监管;强化金融机构的自律管理;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市场风起云涌,几乎全球每一场经济风暴和金融危机都与金融衍生交易有着密切关系。媒体评论“金融衍生工具是20世纪人类最富争议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20.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直被视为一种封闭的投融资方式,一般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或普遍的外部不经济问题。但是,随着现代资本市场以及相关资本交易日益向巨额化、衍生化、开放化与全球化方向深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潜在风险开始显露。尤其是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本身发育不健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运行中存在资金募集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衍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对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的冲击风险等四大类风险,因此必须引入外部的监管才能保障其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