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作用,运用PSTR模型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137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非线性影响,基于SVAR模型和反事实分析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业整体风险承担的动态效应,并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效果。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均表明:(1)跨境资本流入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促进作用,而跨境资本流出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水平;(2)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转换特征,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跨境资本流入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而跨境资本流出的负向效应逐渐加强;(3)宏观审慎政策收紧显著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政策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全球72个国家银行体系2000~202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宏观审慎政策作用于银行体系风险的有效性及国别异质性。结果表明:总体上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银行体系风险;综合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针对银行总体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针对银行资本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针对银行资本与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较为明显,且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更为有效;针对借款人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仅在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针对银行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不同情况下的效果均不显著。文章研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为有效预防和精准处置银行体系风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额贷款公司也会面临着系统风险,导致区域内小额贷款公司集体陷入困境,应对方案是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宏观审慎监管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特点设计相应的监管工具,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需要及早着手建立。  相似文献   

4.
贾春阳 《中国经贸》2014,(15):176-17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应有之义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焦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综述,并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要加强监管,有效的抵御一些系统性的风险。因此我国银行为了抵御系统性风险,必须要结合监管体制的变化以及经营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适应监管法规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在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我国银行存在着很多的系统性风险,这给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结合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文章主要围绕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展开分析论述,首先,介绍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提出宏观审慎视角下我国银行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文章从外汇银行监管的特点入手,分析宏观审慎管理环境下建立外汇银行监管机制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外汇银行监管机制构架包括信息采集、非现场监测、建立指标、设定临界值、综合评估定级、差别化管理六部分,及目前实施外汇银行监管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推进外汇银行监管机制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同样迅速膨胀,其所带来的风险尤其大不可控,而对于其的审慎监管同样成为议论中心,文章经过联系中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发展近况,选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因其潜在危机而存在的监管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意识到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不代表整个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各国都在尝试建立一个成熟的框架来监管金融市场,防范即将到来的风险。文章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设置、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还有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使用三个方面,概述了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最新进展,分析美国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方面带来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对中国框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严佳佳  林宇星  黄志刚 《亚太经济》2020,(1):51-61+150-151
在资本账户开放视角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在跨境资本流动冲击、房屋需求冲击、技术冲击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跨境资本流动会引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此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应当协调配合。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搭配会出现"政策叠加"和"政策冲突"效应,两者的协调配合不仅取决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同步程度,还会受到不同类型冲击的影响。第三,面临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房屋需求冲击时,应该强调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技术冲击下,政策当局使用纳入宏观审慎思想的扩展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平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尽管当前人们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了解得并不算全面与彻底,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开始分析低利率水平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去刻画风险承担渠道的具体特征。文章的实证分析使用1998~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年度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银行如何对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做出反馈并调整其承担风险的程度。除了验证中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之外,文章还从资本约束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银行在风险承担行为方面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利率的下降将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产生积极的缓解作用,而当货币政策利率低于某种基准利率时,其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则将产生负面的刺激作用。此外,银行的资本状况确实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相似文献   

12.
尽管当前人们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了解得并不算全面与彻底,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开始分析低利率水平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去刻画风险承担渠道的具体特征。文章的实证分析使用1998~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年度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银行如何对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做出反馈并调整其承担风险的程度。除了验证中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之外,文章还从资本约束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银行在风险承担行为方面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利率的下降将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产生积极的缓解作用,而当货币政策利率低于某种基准利率时,其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则将产生负面的刺激作用。此外,银行的资本状况确实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相似文献   

13.
王立军 《特区经济》2012,(8):119-121
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加强国际金融合作、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分析了我国在建立宏观审慎框架时可能面对的风险识别、工具运用和治理安排三个方面的挑战,提出了明确宏观审慎政策边界、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识别、改进宏观审慎工具运用和评估、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安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那么,我国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主要从风险角度考虑风险承担渠道理论,通过对货币政策内涵及当前运行机制的挖掘,并从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和央行沟通效应四个方面阐述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逐步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本文以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考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纳入MPA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存在显著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纳入MPA会使得重污染企业的银行借款占比减少,经营压力增大,促使企业采取加大环境投资的方式提升社会责任水平来获得银行的青睐。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纳入MPA引导重污染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水平的效应对规模更大、董事会和监事会召开次数更多和国有的企业更强。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可能传导机制: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好的MPA考核分数,争取来自人民银行的流动性补充,会以调控信贷结构的方式限制重污染企业的银行借贷,这会促进重污染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含有抵押约束的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探讨了短期资金流动对中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冲击的表现形式,并据此检验不同政策组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加深将会引发短期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提升,并导致资产价格、债务规模、通胀和产出波动加剧,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征;基于外资总债务占比和总产出占比的动态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均能起到缓解经济波动的效果,政策效果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呈现出递增趋势。当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低时,最优政策组合是以产出和通胀为最终目标的传统泰勒规则;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升,缓解由此产生的经济金融波动的最优政策应当是传统泰勒规则与基于外资在总产出中占比的动态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并且其监管效果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D-L-M模型中引入杠杆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影响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机理。研究发现,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杠杆机制提高了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了银行风险承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以杠杆化率为门限值的门限效应。文章以2004~2016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系统性GMM估计法和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了上述理论推论,并分析了杠杆率监管的效果。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杠杆机制确实存在,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银行风险承担,且这种作用在高杠杆化水平阶段表现得更强,实施杠杆率监管确实能够起到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朝运  林航 《山东经济》2012,(1):101-105
在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合成谬误”问题,即从微观层面上看是单个金融机构的合理行为,但若每个金融机构都采取同样行动,则会带来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国际上也开始有了实践。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现有金融监管的理念、格局和工具将带来挑战。我国应改变传统的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理念,对建立在传统监管理念基础上的监管格局进行改良,同时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强化我国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我国金融业近些年不断涌现出各种绿色的产品和服务,各类绿色金融交易平台纷纷出现,绿色信贷的发展势头良好,为生态型企业建设提供了重大支持。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绿色信贷的风险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建设,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创新,从而为各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全面的优质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刘继红 《理论观察》2012,(3):122-123
近几年来,经常性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局维持金融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资本流入带来的失衡,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压力.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储备积累、强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措施、以及资本管制等.但中期来看,这些政策工具可能会破坏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使这些政策工具与利率政策接轨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