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自 1 994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 ,会计记账方法已经统一到世界普遍运用的借贷记账法了。但实践中 ,许多会计初学者对“借”、“贷”含义模糊 ,混淆了会计业务中增减记账方向与借货记账符号的关系 ,造成学习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认为快速理解掌握借贷与增减关系的诀窍有三点 :1 抛开“借”“贷”字义 ,理解记账符号复式借贷记账法发展到今天 ,“借”、“贷”二字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字面含义 ,会计上也不再单纯地表示增或减的意思 ,只是把它们作为一对单纯的记账符号。有许多会计初学者容易混淆的也正在这两个字义上。学习时始终抛不…  相似文献   

2.
《上海会计》1987年第5期刊登了叶一宽同志写的《浅谈借贷记帐法中的“多借多贷”与“同借同贷”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叶文”),文章对“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问题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叶文”的中心思想是:遇到复杂一点的经济事项,如拘泥于“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原则,会把一个完整的经济事项予以肢解,使它变成不伦不类的东西,或使本来就复杂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化,因而只有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的分录方法才能“顺理成章”。在借贷记帐法中,到底是采用“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原则好呢,还是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好?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想与叶一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对于《“多借多贷”有时是必需的》一文之我见上海生电技术公司李乐天《上海会计》1995年第2期所载《“多借多贷”有时是必需的》一文,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供商榷。我认为:多借多贷有时为分录简便起见是可以使用的(如涉及多个科目的转帐事项),但并非是必...  相似文献   

4.
贵刊1997年第9期刊登谢勇同志的《是“应收”还是“应付”》一文,认为企业购买对方的材料和商品后,发现有质量和其他问题,要求退货,在货款已付的情况下,会计处理有两种:一是(借)应收帐款,(贷)原材料、存货等科目;二是(借)应付帐款,(贷)原材料、存货...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学者重提记账方法,反思和质疑“借贷”方法,提出用“左、右”替代“借、贷”等等。笔者受万仁章先生早年提出的“左手定则”的启发,提出“双手定则”,使记账方法的理解更符合“自然对应法则”,不但使学习记账方法的初学者更容易学习掌握,对学习效率会有显著提高,而且对会计平衡关系的理解将更加深入,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6.
《上海会计》1989年第11期发表孟森刚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孟文),例举“一笔通过银行结算,应直接记入某项工程成本的支出费用,在编制记帐凭证时误入了管理费,并已登记入帐。”的具体更正办法,认为“记帐分录不必拘泥于有借必有贷。”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也谈“货币化住房补贴”的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正铭 《上海会计》2001,(11):63-63
看了本刊2001年第1期戴建强、陶影两位同志《建议重新界定“公益金”的核算范围》以下简称《界定》一文后受到一些启发。但对其部分观点不敢苟同。现谈谈笔者对文中述及货币化购房补贴有关会计处理的看法。《界定》一文谈了三个要点:1.对“公益金”的核算范围界定为可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开支及发放职工货币化购房补贴。2.重新界定后的会计处理,在实际发放时,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同时,将已发放的补贴数额从“公益金”帐户中转出,转至“一般盈余公积”帐户。3.年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年度发放的住房货…  相似文献   

8.
1998年起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笔者认为有些条款尚需进一步完善。一、《制度》规定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分录,既难以从会计角度上去理解、运用,又难以充分、确切地体现出所要表述的经济业务内容,有必要进一步修订。1. 《制度》规定“购置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分录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分录(1):(借)专用基金(专款或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分录(2):(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一是不少单位的会计认为:既然花钱购买固定资产,在制作会计凭证时,就应该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9.
贵刊1997年第7期载马晓芳同志《建立“职工权益”会计要素,体现社会主义会计特色》一文(以下简称《建》文),对“职工权益”的核算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有一定新意,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其中某些具体观点和提法,笔者认为欠妥,值得商榷。(一)《建》文提出...  相似文献   

10.
有必要重提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朱胜登《上海会计》,1994年第2期刘林平同志《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会计模式》(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认为会计人员应改“双重身份”为“单一身份”,实行会计人员回归会计主体。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还有必要重提会计人员“双...  相似文献   

11.
条件“优惠”的海外贷款 时下,人们对于生财之道议论颇多,然捞昧心钱,挣不义财为人所不齿。抢劫、盗窃,童叟可辨,只须众志成城,人人喊打,或可遏制。唯独诈骗之术,花样翻新,令人大睁双眼落其网中,待惊呼上当之时,早已人财两空。特别是近几年形形色色的金融骗子,一次次得手,少则几十万,多则上亿元。使一些企业、公司、个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给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日,笔者在一些报刊上屡屡见到利用“海外贷款”为幌子行骗的案例报道,很是让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2.
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原理在反映会计事项的实务中的重要模式。根据会计原理,会计分录应该按照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由于客观经济活动有简单和复杂的不同情况,会计分录也有简单分录和复杂分录之别。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会计教科书和会计制度对复杂会计分录中“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却列为禁区,这是科学的概括吗?  相似文献   

13.
孙国林 《中国外资》2008,(9):102-102
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制度规定,有关折旧基金“上交财政或主管部门集中使用部份”会计分录是:借(减)记“应交折旧基金”,贷(减)记“银行存款”;同时,借(减)记“固定基金——国家固定基金”,贷(增)记“固定基金——企业固定基金”。勉思同志认为“上交财政”同“上交主管部门集中使用”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的“上交”,不宜作冲减“国家固定基金”同样的处理。(见《上海会计》1981、第一期36页)我认为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上交”,但是仍可以同样处理。  相似文献   

15.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第八期刊登宁明支行罗振海同志的来信,对在一个营业所发生的一社员三天内先存定期一年储蓄一千元,后因耕牛死亡又要求贷款1000元买耕牛,期限一年,一存一贷两笔款的利率同是月息4.8‰的问题,提出《这笔贷款该不该贷》的讨论。读后颇有感触。笔者认为,这是农业信贷管理业务中最具体最实际的,而又是借贷关系中最一般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一些行、社对农村社员推行“存贷挂勾”到户的典型反映。有必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加深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罗振海同志所反映的事实中,依笔者之管见,此笔贷款不该贷。因为:一、让借户提取其存款解决自己的生产投资较向银行贷款解决更为合理。在这里,我们撇  相似文献   

16.
《工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支出类设置“结转自筹基建”以核算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基本建设业务。为探讨有关问题,结合制度规定对本科目业务核算方法举例说明如下:  某单位1998年自筹新建办公楼一幢,预算600000元,于年初转存建设银行。年末决算实际工程造价550000元,并收回余款。  根据规定,应编制以下分录:  (1)年初转存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600000元  贷:银行存款600000元  (2)收回余款时,  借:银行存款50000元  贷:结转自筹基建50000元  (3)年终结转时,  借:(事业)结余550000元  贷:结转…  相似文献   

17.
对“税”的概念和主体问题,我有些很肤浅的想法,现提出来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税”的概念问题 什么是“税”?目前我国经济学界、财政学界争议很大,众说纷坛,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我们认为,这几种观点在理论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辞海》关于“税”的定义是:“国家对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征收的货币和实物”。(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经济分册第433页)这个定义值得研究之处在  相似文献   

18.
上期笔者在《全国首创“贷免扶补”工作效果、经验及问题揭示》一文中,以丽江市个案为例,就“贷免扶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本期笔者就如何完善这一工作提出思考,以供相关参与方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99年第10期《预算管理与会计》中刊登杨瑜轩同志写的《行政事业单位怎样调整以前年度的错误账项》一文(以下简称“杨文”),笔者认为有些地方欠妥,在此提出与杨瑜轩同志商榷。一、对应缴财政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错入本单位收入的调整杨文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将应缴的预算内外资金直接转入本单位收入最终形成了单位的结余或基金,财政部门在追缴此类款项时,对于按比例和结余上缴财政的专户款,应作调整账务为:借:结余(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应缴财政专户款同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银行存款“杨文”说:上述分录…  相似文献   

20.
张以宽同志在本刊1981年第3期《资金运动学说是增减记帐法的理论基础》一文中,七处指责借、贷“形式与反映内容脱节”。这在实质上,是把十五年来指责借贷难懂,不通俗,晦涩等等的老调子,升格成为学术理论上的一条戒律。过去我还没听说过,包括会计在内的科学,有这么一条戒律。如果确是创新,这个创新是没有道理,不能成立的。若果有此戒律而推而广之,则全世界随你哪一门学科,都将从此天下大乱。“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因作此“辩”,以就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