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道炎 《消费导刊》2014,(8):270-27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开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1956至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就,但也遭受到了挫折。但在民主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工作也为后来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魏薇 《商》2014,(6):59-59
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自主创新战略指导思想,再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科学论断,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过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党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这些重要思想和理论,对新时期践行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探索和睿智思考,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本文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理论构成与现代化探索两个方面来阐述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从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着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的新任务。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回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成果与宝贵经验;探讨了如何深化对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进一步着力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业仁 《中国报业》2012,(2):120-121
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是这一道路的源头和萌芽。在此基础之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这一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丰富了这一道路,至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对这一道路的坚守与推进。本文就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中,媒体宣传作出的贡献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进行了探索.本文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的地位和历史贡献.指出了是毛泽东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且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8.
钱斌 《消费导刊》2012,(4):36-37
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就是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工业化为核心,通过两步走的发展步骤,实现以四个现代化为具体目标的,同时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全面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虽然因为"文革"的干扰未能完全付诸实现,但却成为邓小平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蓝本,为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的最后确定提供了方案,  相似文献   

9.
易清娜 《中国市场》2014,(47):182-183
文章主要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提出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重要理论观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内民主建设是党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党内民主建设的意义、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核心及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民主理论,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艰辛探索中,为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以及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成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对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一贯性,因此,他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科教兴国战略是新时期我党的治国方略,它的形成是建国后党的三代领导人艰苦探索的结果。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奠定了新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构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与创新,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化作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4.
铭记三代领导集体伟大功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一切亲身经历了这30年伟大变革并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中华儿女,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华夏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  相似文献   

15.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大关系"为核心内容;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确定"三位一体"的总体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为核心内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十二大关系"为核心内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核心内容.中央领导集体协调发展观的演进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王欣  孙康 《中国市场》2008,(26):109-110
"八大"前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从而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实践和基本国情、照搬苏联模式暴露出的弊端、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以及国际形势四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千言万言汇成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如果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遵循枪杆子出政权的原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血的洗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稳定、安祥和富裕的生活,为发展中的国家、为社会主义发展树立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徐业滨 《商业时代》2005,42(18):9-10
毛泽东邓小平所有制思想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的相关思想。毛泽东对探索我国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完成了由五种所有制结构向单一公有制格局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道路,他们的探索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民思想,而邓小平同志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江泽民同志的"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都是中央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强调的以"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为民思想,都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依循时代发展命题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予以探索、改进、创新,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变迁,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