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建玲 《消费导刊》2009,(12):221-221
和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精神,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和合法律思想的历史和根源。中国传统的和合法律文化对现代的法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和合法律文化也面临着向现代和谐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廖峻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203-204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中庸理论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一传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多元混合社会秩序和二元法律文化结构的总体性法律文化背景,这一法律文化背景中包含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诸多矛盾关系,运用中庸理论这一传统智慧的结晶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法律文化的矛盾,使之达致和谐,对于构建我国法治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忽视了个人权利自由,民主参政议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法律至上,反对特权。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须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理智地看待道德,认真对待私权利,充分培养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4.
《商》2015,(34)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必然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承继性。现代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因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5.
《商》2015,(14)
2014年7月9日,四名猴戏艺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街头进行猴戏表演(表演的猕猴是猴戏艺人自家繁殖饲养的),在表演过程中被当地的森林公安抓获并刑事拘留。随后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定4人犯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但均免于刑法处罚。这一案件引发了我们队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相冲突的反思。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同法律的规范和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冲突,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遗产,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柱,我们需要传承我们的文化。在保护还是制约传统文化的发展的法律选择上,我们应当做出慎重的选择。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是立法者甚至司法者所要衡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古典自然法是西方现代法治的思想源泉,以霍布斯、洛克等为代表的古典自然法学派倡导的自由平等正义观念为西方现代法治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西方现代政治法律文化的大厦提供了理论基石。现今,在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中,我们应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科学借鉴古典自然法的平等正义观念,这对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工作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还走出国门,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进程,突出和合理调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行政法治与政策过程现实地结合起来。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外部推动了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政策过程的结合。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中国在今后必然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耿晨 《商》2014,(36):236-236
无讼这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自古以来对国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影响着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研读了相关资料重新认识"法治"的基础上,并以儒家无讼思想为例,分析传统无讼观的内涵与存在必然。针对传统无讼观对我国法治进程的价值,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简单论述。探究传统无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0.
张亚蒙 《商》2014,(26):192-19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律文化的开放性不断增强,我国在现阶段的法治进程中,法律移植拥有很高的评价地位,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附于西方的法律制度。中国的法治建设应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模式,挖掘我国自古就蕴涵着的固有的法律文明价值,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完美融合,共同推动法治之舟顺利前行,这就需要将本土资源合理转化和利用,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1.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进程,突出和合理调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行政法治与政策过程现实地结合起来。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外部推动了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政策过程的结合。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中国在今后必然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2.
《商》2016,(2)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作为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现代的生活,对现代法治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论述儒家文化对现代法治的影响。引导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儒家文化,做到批判地继承,传承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内涵,摒弃其对现代法治的不利因素,为现代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13.
曹天罡 《现代商业》2011,(3):283-2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界人士提出"法律信仰"一新名词并逐渐为社会公众所知悉,但由于传统的法律信仰缺失,造成现代法律信仰难以形成的局面。鉴于我国法治所面临的法律信仰的危机,因此,分析与树立法律信仰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的当务之急。本文对首先对法律信仰含义作出阐述;其次比较了西方与中国法律信仰的思想现状;最后针对其原因提出应如何树立我国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商》2016,(15)
中国从秦朝大一统,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结构和法律规则开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法律文化。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包括三个主要特点:社会本位、男权思想、父权至上,这三个特点延续了千百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传统的法律文化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否适合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形态呢?我们又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路丽娜  闫钟山 《中国市场》2008,(35):157-158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我国的法律制度上来看,我国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然而从法制实施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说已经达到了法治国家的标准。是什么原因使得较好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却得不到较好的实施呢?通过对我国法治文化与发达国家的法治文化相比较,我们发现这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欠缺的规则意识以及我国人民特有的和合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与法治的关系,希望能为解决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实现浓法治国目标的重要一步,农村的传统思想和本土文化严重阻碍着国家法律的实施,因此,在立法、执法和培育农民法治观念上,国家应发挥重大作用,以逐步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进程的新陈代谢决定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精英群体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未来有生力量,而法治文明则是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必由制度路径,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构成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工程。法律意识之养成在于塑造一个法律世界观,但科学合理的法律世界观之形成应依赖客观因素之促进。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是健全和改善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途径。必须区别对待我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立足传统并通由有策略的高校法制教育、司法的社会感召等措施培养、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之养成。只有在“四有”新人的基础上补上“有法律”这一缺环,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正>一、法治的基本定义法治,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法律的帝国"。法治是历史的。自现代社会以来,法治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权利的社会,这意味着除了其他事务之外,这些社会是被一种刚性的、无所不在的法律框架连接起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那些赋予、界定和保护权利的法律。"  相似文献   

19.
崔晓莹 《中国市场》2011,(27):112-112,114
本文从论述政府公共关系和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其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从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和构建现代法治社会以及重塑行政文化着眼,重塑政府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以宪法宣誓制度全面实施为契机,对在山西省历史中的法治名人、法治案例、法治思想以及红色革命文化为背景和基础,通过培育山西省公职人员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培育普通公民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宣传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途径,建构山西省法治文化的品牌,提炼出山西省自己的法治文化建设目标和品牌,为山西省法治文化的建构、普及和传播奠定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