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有所调整;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完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土地政策是革命事业进退盛哀的关键.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对今天进行新农村建设,落实好新的土地政策.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荔浦县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县土地管理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在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荔浦县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央视的一则报道引发了关于土地增值税政策的一场大讨论。以现行政策为基准,在此次事件中,对于土地增值税政策的把握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提的土地增值税不属于"现时纳税义务";二是应注意"应"清算与"可"清算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这是实现十五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中央制定的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的政策,是保护农民、保护农业的有效措施,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作为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代名词而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当掌握公共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面对土地产生畸态行为时,其背后所蕴含的的逻辑就急需被厘清以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在整合若干学者对"土地财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竞争视角重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归因框架,同时就归因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力求能为有效解决"土地财政"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1997,(10)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这是实现十五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中央制定的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的政策,是保护农民、保护农业的有效措施,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  相似文献   

7.
农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热点问题,"三权分置"的构造很清晰。但是在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构造下,仍然有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问题加以分析,应该明确"农村集体"的定位,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并对土地经营权进行物权化,进而使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8.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用土地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开发行为。论文对促进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土地政策和促进特定主体功能区健康发展的微观土地政策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为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我国农村长期发展缓慢的问题,资本下乡的政策应运而生。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本下乡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小农"挤出"、土地流转、资本盲目投资、农村合作社异化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正确处理资本和土地的关系、尊重农民在土地制度的主体地位、构建工商准入机制、完善基层监督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问题愈加受到重视。国家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分散问题,提出土地流转政策。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后,入股型土地流转得到大力推广。基于此,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通过对该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地调研,客观考察了当地的土地流转现状。因此从土地流转的背景、意义写起,介绍了金寨县土地流转现状,分析了入股型土地流转推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针对不利条件提出相应的政策意见,希望促进金寨县入股型土地流转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商》2016,(8)
为实现"农民三增",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标志的土地流转政策成为我国土地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但仍然存在着后劲不足、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土地流转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岳龙 《财贸研究》2012,23(3):31-39
采用干预分析模型,利用1999年2月—2010年10月中国房价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以"8.31大限"为代表的土地招拍挂政策进行规范的政策评估。研究表明,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实施使全国房价提高了4.7~15.7个百分点。分地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招拍挂政策对东部的北京和浙江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对中西部地区的湖南、江西、贵州、宁夏四省区产生了较大的作用,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沈祺超 《现代商业》2012,(14):84-85
目前,"网商沃土"东风村正尝试运用土地增减挂钩在农村间合作来解决土地问题。该政策突破原先仅仅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土地置换情况,利用村与村之间的利益协调,使建设指标在乡村之间实现交换。笔者就该政策在东风村产生新应用的背景和原因展开分析,讨论了农村和城市就土地问题的相互厉害关系,提出了对城市化的相关思考。再通过借鉴国外土地整治经验,提出几点保障土地政策新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一种主要政策工具,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经营土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增长模式,其产生发展有着特定的内外部动力和制度基础.分税制改革与"土地财政"分别是"经营土地"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城乡分割与士地征收制度则是"经营土地"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李政 《财贸研究》2010,21(2):46-51
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情况的直接反映。狭义上的农民土地权益主要包括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基于"产权结构—要素流动"的理论分析模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变革下的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本质上也就是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逐步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黄国庆 《中国市场》2009,(49):74-75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农民主体性的增强,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的维护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从农民的视角分析了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此可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推进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认真贯彻这项政策,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提速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剂,也是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战略决策,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全同土地流转比例总体还比较低,目前全国平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大约为8.7%,  相似文献   

19.
郑辉 《中国市场》2010,(24):97-99
千百年来,土地兼并一直被视为国之大害,历朝历代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一旦土地向少数人集中,不仅会使国家丧失税源,而且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各个朝代对土地问题都特别重视,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土地兼并,但每隔一个时期,政府都要对土地进行再分配,从而避免土地的过于集中。为了促动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实行农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现收集我国2000~2016年农村土地相关资料和数据,通过总结"三权分置"政策在我国农村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包括制度性、政策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难题,提出采取完善土地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对政策的引导;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措施,为"三权分置"制度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出合理路径,也为"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