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  相似文献   

2.
张亚蒙 《商》2014,(26):192-19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律文化的开放性不断增强,我国在现阶段的法治进程中,法律移植拥有很高的评价地位,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附于西方的法律制度。中国的法治建设应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模式,挖掘我国自古就蕴涵着的固有的法律文明价值,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完美融合,共同推动法治之舟顺利前行,这就需要将本土资源合理转化和利用,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杨帆 《商》2014,(16):127-128
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处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当中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我们国家慢慢的步入了法治国家的轨道。网络传媒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还走出国门,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移植和法治本土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玺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254-255
从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的概念入手,分别阐述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分析两者的矛盾和互补性,论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2016,(15)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一"硬件"设施,更需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成为当今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大学生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事法律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这30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但商事法律制度发展还存看各商事单行法制度之间缺乏制度衔接,商事法律制度移植"水土不服"等问题.应制定商事通则,做到商事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相结合,商事单行法制定与其他法律制度相结合.要借鉴各国经验,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商》2016,(15)
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法治精神亦无法转换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使命,何谈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保障农地确权顺畅实施。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在当下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缺失的根源以及在我国建立法律信仰需要具备何种要素等。  相似文献   

10.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进程,突出和合理调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行政法治与政策过程现实地结合起来。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外部推动了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政策过程的结合。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中国在今后必然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4)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必然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承继性。现代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因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5)
在现今社会,施暴者不再总是强壮的男性,而被施暴者也并不总是柔弱的女性,男性在特殊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得到法律保护。传统的社会文化导向使男性不愿承认自己曾遭受侵犯,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男女有别"的双重标准,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即将生效与施行,中国大陆男性权利的保护走向了重大进步。本文以刑法修正案九中猥亵罪客体扩大到男性为一个侧面思索中国大陆男性被性侵犯的法律保护问题,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代振华 《商场现代化》2008,(11):277-27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是,一些人在指责中国"人治"弊病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法治"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不需要再念"道德经"。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德治经济,关键是要搞清市场经济运行中法治与德治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邢冰 《中国市场》2009,(5):44-4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法律思想、邓小平法制理论及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法治理念。本文借回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做了回顾,并以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以此来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进程,突出和合理调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行政法治与政策过程现实地结合起来。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外部推动了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政策过程的结合。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中国在今后必然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忽视了个人权利自由,民主参政议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法律至上,反对特权。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须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理智地看待道德,认真对待私权利,充分培养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17.
葛莉莎 《中国市场》2011,(40):137-138
法哲学研究法律现象的哲学基础,因而有着高度发达哲学体系的西方,自然是法哲学研究的前沿。我国法治的建立,依赖一整套法律体系的相互配合,法哲学便处于这一整套体系的中心。由于传统中国的道德法理念的根深蒂固,使得西方现代法律理念难以渗透。法律移植的过程依赖于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王海龙 《消费导刊》2009,(5):135-135
中国的法治建设究竟是选择发掘和培育本土资源还是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有法律成为困扰学者与决策层的一个难题。在考虑选择进行法律移植时,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个是法律的普适性和特殊性问题,另一个则是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本文就法律移植须以文化资源培育为基础谈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显然这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从政党现代化的高度对于时代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本文从政党法治建设的视角入手,来探讨其与政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完善政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0)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的环节是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建立,但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的"礼法"传统的国家,而建国以来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政法"文化,这极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内涵发展,基于制度伦理的社会法治思维,把制度正义作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价值,将司法正义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与传统和现实对话的交效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