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和地区能源效率,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从地理空间溢出的角度解释能源效率空间特征并提炼出影响区域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和地区能源效率符合倒U曲线特征,全国范围内能源效率的空间差距逐步扩大;(2)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外部效应,政府在制定能源节能战略时,应对区域间节能合作及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给予更多的关注;(3)能源效率同政府干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资源禀赋变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开放程度、能源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各个区域不同指标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距,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中国大部分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制约着中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呈正向影响,在进行滞后一期解释变量的内生性检验、调整样本、替换关键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正向效应依然显著。从影响机理来看,金融科技通过投资调整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推动绿色发展。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由于东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成熟度较高,金融科技促进绿色发展的边际效应低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金融科技应用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科技质量和效率;构建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机制,推进金融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科技推广应用,赋能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能源要素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消耗了七成能源的工业却贡献了不到一半的产出,能源效率堪忧.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能源利用现状,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各行业和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得到结论认为,从国际来看,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从国内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但行业和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高耗能行业和高能源消耗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本文建议,应从行业控制、地区优化、制度完善和领域开拓四个方面提高工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的增长常被作为判断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相关性减弱,为了探究中国各区域间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真正呈现脱钩趋势,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考察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构建基于区域差异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耗的影响更显著,经济发展刺激传统能源消费;中部地区处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相对煤炭消耗,东部地区电力消耗受经济增长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经济贡献由农业、工业不断向服务业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随着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能源消费需求中心不断向亚洲迁移。我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导力量,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建立三大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成为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经济结构合理化建设,跟上工业智能化变革之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一线城市,是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市的技术创新进步不仅对其本地影响非凡,对我国整体科学技术进步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越开放,技术创新的产出越多;在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一定程度时,促进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市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用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我国各省市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其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存在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涛 《电子商务》2013,(3):14-15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到38%。为了确保"十二五"目标的实现,一场"节能减排"风暴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掀起。本文主要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现状,构建了基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确保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目标。并探讨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莹  谢科进 《江苏商论》2013,(12):44-47
本文对2001-2012年2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衡量收入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并进一步研究对外开放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如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越大;相反,对外开放却有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的两极分化。因此,东部地区在开放的过程中要合理有效地选用外资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制定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技术发展路线。中西部地区则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几个重点城市的FDI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水平、外贸依存度和地区产业结构为解释变量,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认为上述几个因素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中国199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加工贸易额对贸易开放度进行修正,引入一步SYS-GMM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中国能源消费、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地区差异性。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和贸易开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扣除了加工贸易量进行修正后,贸易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贸易开放与能源消费交叉项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即贸易开放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间接地制约了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能源消费和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具体而言,能源消费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却不显著。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有所提升,区际贸易得到发展,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但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仍然存在多重障碍。  相似文献   

14.
王蕾  魏后凯  王振霞 《财贸经济》2012,(10):130-136
很多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节能潜力更大。因此,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全国整体节能目标。事实上,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水平很难在短期内赶上东部地区,其节能潜力仅仅是理论节能潜力,不能作为中国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依据。因此,本文尝试以中国各省份所在区域的能效最高值作为基准值,利用DEA的方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节能潜力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一是与全国平均节能潜力相比,中西部地区节能潜力较低;二是从测算结果来看,中国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仍然是东部发达省份,而不是中西部地区。基于此,本文提出应正确看待东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制定减排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实施差异化的节能政策设计,即差别化的节能目标管理、差别化的节能产业政策、差别化的节能投融资政策,以及差别化的节能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加,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日益显现。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产业高度指数,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及地区分布数据,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比较金融危机前后两个阶段的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地区分布与国内产业结构密切相关,OFDI有效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对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行业的投资以及对于欧美地区的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产业高度角度来看,对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关联度大幅度上升,在欧洲、北美洲区域的投资对产业高度具有重要影响,表明我国OFDI对产业内部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7.
李磊 《商业时代》2015,(7):131-132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其承载力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京津冀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供应相对不足;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优化。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京津冀地区能源承载力,结果表明:京津冀能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中,天津最高,其次是北京,最后是河北。文章就此提出,京津冀应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能源产业投入力度;优化能源供给消费结构;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来提高能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效果显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无论是在工业化进程上,还是在产业结构优化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发展优势。这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了事实。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