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5,(45):242-24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诽谤者选择在网络上进行诽谤。由于网络诽谤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匿性强、证据收集困难等传统诽谤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因此如果只是依靠刑法中规定的有关传统诽谤的相关法条来规制网络诽谤已经不能适应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需要,为了弥补传统诽谤对于规避网络诽谤行为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6日联合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对网络诽谤犯罪的一些概念进行的细致解析,有助于司法实践中惩治网络诽谤犯罪,但是《解释》也存在着一些模糊之处和欠缺合理性的地方。例如公诉与自诉的选择;自诉案件调查取证的困境;案件的管辖权争议。  相似文献   

2.
《商》2015,(41)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危及到了人们的健康安全和公共利益。虽然,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在不断补充、修正,而且环境犯罪的刑事法治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已经由理论走向实践,最高检察院颁布了3个指导性案例,全部为刑事案例;最高法院颁布了两批共8个指导性案例,其中包括2个刑事案例。明确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这有助于阐述刑事指导案例所应具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张明 《致富时代》2016,(4):130-131
近几年以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倡、相关学术界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广泛关注,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已经成为了法律界的热点话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司法传统的影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已经在立法空间上产生了不合理的挤占。在当下构建法制社会的过程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坚持以政策为导向。因此,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律适用展开了分析与讨论,仅供业内人士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薇 《消费导刊》2013,(11):209-209
我国新刑诉法目前已经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检察相关工作出台了相当数量的规定具体制度,在本文中,将会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为全方位提高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检察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鉴于韩国对在线音乐提供商开始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我国的这些网站是不是也要追究刑事责任呢?我认为主要是运用民事救济方法但不排除在非常状态下的刑事救济,也就是说对刑法的适用是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著作权的强力保护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增加和扩张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刑事制裁已经实行,然而,过于宽泛或严厉的刑事制裁将会遏制对著作权作品的适当开发并因此与著作权法本身的宗旨相违背。  相似文献   

7.
刘丽敬 《现代商业》2011,(3):285+284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新型司法模式,对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刑事和解还注重对加害人回归社会的关注,注重对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修复。刑事和解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我国也具有构建的可行性,是因为其具有合理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可  王新婷 《消费导刊》2011,(10):142-143
近年来,诽谤”案件便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在关注“诽谤”案件的同时不难注意到,当今的“诽谤”案件亦不乏公安机关“忙碌”的身影。公安机关肩负着依法惩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社会稳定,保护服务人民的职责。因此对于公安机关办理的“诽谤”案件进行研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发现其中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和完善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刑事和解作为解决刑事案件的方式,抑或是样式,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已经在西方众多国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对此加以借鉴并作为一种崭新的思路,必将对我国当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当前大的政治背景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理论学术界,都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5)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给我国社会治疗综合治疗带来了压力。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处罚长期坚持着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为了让刑事处罚与时代需求更为匹配我国开始采取社区矫正行为,且取得了较为一定的社会效果。本文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向纵深方向的发展,我国的审判方式正在向科学化迈进,但刑事庭前程序改革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审判向现代化迈进的瓶颈问题。重构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必须使我国的庭前程序具备司法审查、过滤、分流和庭前准备四大功能,体现公正与效率两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作为解决刑事案件的方式,抑或是样式,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已经在西方众多国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对此加以借鉴并作为一种崭新的思路,必将对我国当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当前大的政治背景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理论学术界,都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薄洋 《商》2014,(12):164-164
作为我国古代刑事司法领域中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保辜制度是儒家“德主刑辅”、“先教后诛”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缓和刑事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保障被害人权益、减少社会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中,笔者从保辜制度的内涵出发,阐述其在古代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并对其现代启示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侦查作为国家法定机关运用公权力查明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要手段,当前它在我国却涌现出了私人刑事调查化的特征。这主要包括侦查的间接私人刑事调查化和直接私人刑事调查化两方面。它们的出现虽带有一定现实阶段合理性,但其危害则更加严重。应从加大侦查经费投入并不断强化相应司法财政监督机制、构建系统的非法私人刑事调查证据排除规则、对私家侦探行业实施特殊监管三方面对当前我国侦查的私人刑事调查化进行消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成为了市场主体,其财务管理的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使这些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企业的实际需求,推进会计管理创新,加强财务管理的科学运用成为了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采取举例论证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当代会计管理创新进行研究。在对其进行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当代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燕 《商》2012,(9):143-143
我国2005年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后,国内学界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已经有所研究,2013年1月起生效实施的《刑诉法修正案》中新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规定,又引起了对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再一次探讨。鉴此,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司法现状,分析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李梦  王景坡 《消费导刊》2009,(15):132-133
无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被怀疑或者受到刑事控告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假定其为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个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原则,具有其崇高的法律地位,成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尽管我国尚未建立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但却在新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有其衍生的诉讼规则,体现了我国现代法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是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协商一致并达成协议后,国家司法机关减免加害人的刑事处罚来实现。其起源于加拿大,流行于欧美国家,有着传统做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来来,该理论引进我国,并取得了法学界的认同,并在某些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得到初步的尝试,我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9.
赵菁  张雪 《商》2014,(25):193-194
发端于西方的刑事和解制度,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刑事司法理论实践效果的巨大失败而复兴。在今日中国,“刑事和解”的出现仍属新鲜事物,其必然会经历一个从了解到反思的成长过程。文章从法基本理论角度出发,论述刑事和解制度内涵,合理性构建方案,并延伸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徐尉 《商》2012,(10):130-130
刑事和解制度起源、发展于民主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我国自介绍、引进刑事和解理念之时起,学术界、司法界就从未中断过对这样一个新型刑事司法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刑事和解制度到底是"严宽相济"还是"司法不公",学术观点存在这巨大分歧、司法实践亦存在截然异议,这样的分歧与异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选择,也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议、完善。本文作者尝试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