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等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经济利益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商》2015,(23)
<正>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遵循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总和[1]。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后产生的一种新文明形态,相对比而言,生态文明更为有机和系统,将人类的新起点进一步提高,视野进一步开拓,关键点是将人的产生与生活放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下加以衡量和判断[2]。它是对以往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划、利用效率等方面内容,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因素分析,为建成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民的具体角色定位: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形成生态公民养成机制;倡导公民绿色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6.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把人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基础和精神基础,能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所谓生态文明,即要求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态文明,即要求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应当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最重大课题。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和发展,应当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1.
柳忠田 《中国市场》2015,(9):102-10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商》2015,(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和人类学构成了生态人类学当代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学科背景。主体一元化和谐的生态结构、主客耦合并进的生态关系、天人圈态良性循环的生态自由,表征了生态人类学的当代发展生态人类学属于人类学门类,是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学习了生态人类学及其它理论知识,我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3.
彭坚 《商业科技》2008,(35):397-398
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反思人类长期以来的对待自然界的一切态度和做法,尤其是应该对人类自有自我意识以来就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作一个合理的评价,以吸取经验教训,对自然界持更为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寻找更为理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正>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反思人类长期以来的对待自然界的一切态度和做法,尤其是应该对人类自有自我意识以来就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作一个合理的评价,以吸取经验教训,对自然界持更为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寻找更为理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人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而生态人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而提出的新人性。它是建立生态文明的根基和本源,以生态人的价值伦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中的最佳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法律制度和生态伦理保障,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从而达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双优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一、以控制自然资源、争夺自然资源为中心,使自然和社会都付出代价的旧式现代性的传统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虽然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但是对人类生存和未来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深刻的隐患,它过于乐观地看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大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却没有估计到由此而引起的生态和环境的恶化,从而将人类引入一种盲目性——掠夺性地征服自然、功利性地破坏自然的环境危机之中。让我们来看看大自然都发生了哪些负向变化。自然环境主要由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气候、矿藏、植物、动物等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构成,按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同程度,又有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之别,其中,原生环境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如人迹罕至的荒漠、原始森林、大洋中心水域等。次生环境是在人类活动的参与影响下发生的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打上了人的活动的印记的自然环境。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敬文 《华商》2014,(13):6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文明与自然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以及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应用熵权法、TOPSIS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地区差异进行测评,并给出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更高层次上的文明,是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融洽的一种关系。通过对生态文明特征的理解,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对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