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三个因素——居民收入、通货膨胀率与利率。通过图表及协整检验,验证三因素的影响及其强度,进而提出了几点建议:维持城乡居民收入适度增长;保持适度通货膨胀水平;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配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代则光 《经济与管理》2008,22(11):23-26
依据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物价水平与居民储蓄负相关,股票筹资额和制度因素与居民储蓄无关。因此,应从均衡发展、调整利率水平、健全社保制度等几方面调控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4.
该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该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该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1990—2013年的经济数据,构建了利率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联立方程模型。经分析研究发现,利率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有影响,但对整体城乡消费影响不大。利率变动通过收入变动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消费,仅仅下调利率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合,共同管理和引导居民的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6.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朵 《经济学》2002,1(2):339-356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7.
我国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但是成效均不明显.文章介绍了我国1991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现状,对城镇居民影响储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选择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品价格指数、一年期存款利率、A股筹资额等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然后根据结论,提出关于降低居民储蓄存款额的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8.
居民储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决定因素不仅有客观的经济变量,而且也有居民的心理行为;不仅有内生性的经济变量,而且有外生性的制度和结构因素。在我国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居民储蓄不仅决定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决定于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外生的制度和结构性等因素的作用减少甚至已经消失。研究该问题,我们必须对居民储蓄进行不仅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研究,确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使我们比较逻辑和量化地分析居民储蓄,揭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及其权重,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耿敏  付昕 《经济经纬》2002,(6):48-50
为了研究我国存贷款利率降低对储蓄的影响,我们借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当利率和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居民储蓄总额发生的变化,并得到储蓄曲线(S-Y曲线)。结合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比较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这6年的可支配收入及储蓄总额的变化关系,描绘出储蓄曲线,并得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将继续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增长,正确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成反向增长、物价的下降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加、体制性因素对居民储蓄有正面影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因素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传统货币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市场实际状况,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股票市值、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金融创新因素建立货币需求函数的因素模型,发现我国货币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的关系,并且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明显高于利率弹性.  相似文献   

12.
龙婕 《时代经贸》2008,6(1):101-103
本文通过对2000年1月到2007年8月期间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采用单位根检验,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影响着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较为显著,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影响汇率变动的力度较弱。我国存在着阻碍汇率利率联动的制度、经济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为背景,从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出发,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校正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货币需求、国民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国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因素影响而呈现出长期稳定性特征,长期稳定的货币需求对其即期增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货币需求函数表现出高收入弹性和低利率弹性,而利率的外生性削弱了货币需求对利率的调节作用;基于VEC模型的短期Granger因果检验,支持货币量、利率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短期均衡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龙婕 《时代经贸》2008,6(2):101-103
本文通过对2000年1月到2007年8月期间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采用单位根检验,建立 VAR 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影响着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较为显著,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影响汇率变动的力度较弱.我国存在着阻碍汇率利率联动的制度、经济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贾智莲 《经济论坛》2006,(16):35-37
一、高额储蓄现象折射的经济社会隐忧据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仅仅在一个多月后,这一数据被再次刷新,2006年2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再创新高,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按照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扣除20%的利息税,存款利率为1.8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CPI0.9%计算,减去通货膨胀率后的实际存款利率只有0.9%。即便如此,居民储蓄余额在2月份还是冲破了15万亿元的大关。很显然,无论是降息还是20%的利息税都无法抵挡人们执著的储蓄情结。15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人们…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目  杨梅 《经济师》2006,(7):71-72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实际收入、储蓄存款利率、股票价格指数变动率及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得出协整回归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长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主要受实际收入影响;居民储蓄的预防动机较强,但仍具有一定的投资功能;实物资产对居民储蓄的替代性明显增强;股票市场对居民储蓄的间接拉动作用较强,而股票的资产替代性较弱。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不受储蓄存款利率和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居民储蓄存款理论函数和计量模型。利用1995—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居民储蓄主要由收入水平和物价指数决定,收入水平与居民储蓄明显正相关,而物价指数与居民储蓄呈总体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大幅度上升。尽管1990年两次调低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增长势头不减。截止1990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000多亿元,比1989年增长36.7%。对居民储蓄存款上升的原因及其效应进行客观的分析,并进而正确地引导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对于稳定经济,充分发挥储蓄的调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储蓄存款上升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引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对传统的LA/AIDS模型进行了拓展,以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此拓展模型进行数理推导,解决估计中关键变量数据难以获得的难题。文章随后利用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混合回归模型和SUR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别对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进一步通过弹性分析,揭示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找出了未来应加强控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以有效降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地区,并据此为政府扩大消费需求和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