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品牌和符号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一个现实存在,商品经符号的聚焦而放大了意义,文化直接加入到了商品增值的博弈中,同时文化自身的意义在与符号的叠加中随符号一起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证明。当下亟需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品牌形象联想转化为“符号经济”。从而实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文化经济。  相似文献   

3.
彭琼 《商》2014,(40):92-93
近几年,微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微小说”这一新型文学模式的诞生。如今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微小说形式上虽然不符合传统小说的一些基本要求,但内容上却具备了一般小说简短性、互动性、思想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它140字的限定决定了微小说比其他的文学作品要更具内涵性与艺术性。本文试着以利奇的意义七分法为视角,从语言,文化和心理三个层面探讨微小说中蕴含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4.
色彩只是一种抽象话的语言,但是作为情感与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具备审美性和装饰性,还具备象征性的符号意义。而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等,也可以表达热情、活力、危险、紧急等抽象的含义。在现代设计中,色彩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就以红色为例阐述色彩语义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一尊不朽的丰碑,昭示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本文以潘金莲语言个性化的独特审美视角,就潘金莲这个典型人物的个性、形象、命运的描摹及其典型形象对社会的烛照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评价,这为人们研究、鉴赏《金瓶梅》洞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在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状态,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利益至上的诱惑以及某些资源开发模式使得部分文化产业出现了大量问题。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符号生产,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为产品审美意象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就是文化产品的外部符号形象的现代审美问题,出现了例如"婴儿式审美"的误区,进一步造成产品的文化价值下降,导致审美在产业中越来越不受重视,社会审美能力深受影响。但这个问题不光会触及产品符号形象的创意设计,在其文化资源的"婴儿式开发"环节也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8.
殷伟群  李健 《商场现代化》2006,(35):223-224
作为一种新兴的形象代言方式,虚拟形象由于其自身属性的独特(虚拟现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仅代言了企业的产品品牌形象,更是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符号,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有高于商业目的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三步》是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创新性叙事实验文本,小说通过极致化的人称转换、散点透视和元(小说)叙事,以高度叙事审美陌生化倾向的视角试验在叙事上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模式和人称机制的颠覆与解构,并创造性地赋予了内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叙述能力。《十三步》在以强烈的艺术叛逆性和实验性造成阅读障碍和批评缺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致(极端)化的叙述人称视角频繁转换的标本性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0.
白鹤  陶瑞 《消费导刊》2013,(8):156-156
以前,在人们的观念中,故事性是对创作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学、艺术作品提出的要求;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和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现在,故事性作为一种报道风格与审美视角,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并且逐渐得到受众和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认可。但故事性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具体运用还没有发育充分,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这种报道手法,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概括电视新闻的故事性,这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回到现场”意味着文学史研究抛弃“宏大叙事”的叙述和阐释方式,避免跨越式的霸权主义口吻强加“历史规律”于具体史实。保留社会文学生活的本有状态并搁置文化精英的傲慢态度,放弃狭隘的“文学进步”观念和囿于高雅沙龙的单一审美趣味。文学史应该通过文学呈现社会精神——心灵史。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要更好地保证其传播效果,应该更多地关注节日的视觉符号设计,复兴传统节日也要从重点开发节日的视觉符号开始。本文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视觉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探析节日视觉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体现,更是传统节日视觉符号与现代设计风格的融合与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场所,也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陈列于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则是实现科技馆科学普及要义的关键所在,亦是沟通科技馆与大众的重要媒介。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媒介融合的加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之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的到来,科技馆的展品叙事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与转变。因此,对展品叙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从展品叙事切入,通过融媒体叙事、影像化叙事以及故事化叙事三个维度,探索当代科技馆展品叙事的审美创新,以期勾勒出新时期科技馆展品创作、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地域文化,是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高收视率电视剧为例,对地域文化符号的"叶"——方言和饮食、"枝"——风俗风情和文化心态、"根"——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旨在于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特色使得电视剧最终达到收视与审美口碑双赢。  相似文献   

15.
The Gothic culture of consumption centres on the dark in its various aesthetic and fashion manifestations. These cultural forms include a particular horror and romance genre (Shelly, Stoker, Poe and Rice) as well as a distinctive Victorian vampire chic costuming ritual. Syncretic introspection concerning my own cultural engagement leads me to identify Gothic consumption as an exemplar of "extraordinary self-construction" whereby the reality of mundane experience is transcended by self-authorship of an aspirational, fantastic narrative bricolag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thic history and relegation of everyday insecurity and fear to a past era is the first stage in this self-authorship and parallels the Victorians' attraction to fairies and the "X-Phile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supernatural and bizarre.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该剧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白作为图形审美功能中的一种语言,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一样,存在着差异,表意清楚只是起码要求,进而需要“语言美”,在高层次的范围里,使黑白语言符号不仅只是说明和图解,而是进一步为观赏者提供美感信息。  相似文献   

18.
Narrative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tool both to manage and understand organisations. In particular, narrative is recognised t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business, a particularly contested area of modern management. Management literature is, however, only beginning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and legitimacy of narratives. Due to the highly fluid nature of narratives,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truth as reflecting ‹objective reality’ is not useful here. In this articl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hat evaluates a narrative in two stages is developed. First, a horizontal reading investigates the surface of the narrative, its textual features, instrumental devices and its integrity as a text,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a narrative. Second, a more philosophical or vertical reading makes explicit the underlying value assumptions that author and reader bring to the writing and reading of the narrative to assess the narrative’s claim to legitimacy. The framework is then tested against a narra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and environment as espoused by a supply chain manager of a UK-based manufacturing company.  相似文献   

19.
《Business History》2012,54(8):1265-1287
This article states that the distinctiveness of business history and its convincingness can be improved by the concept of invented tradition and narrative. After a theoretical overview it suggests that the narrative approach explains the way leaders operate in practice. It argues that with a narrative approach one sees that history is used by business leaders in four different ways: as a source to create traditions and symbols a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s a way to understand and strengthen the identity of the organisation, as means to create corporate memory and as a tool to connec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examples are taken from a Dutch oral history project on management behaviour at multinationals.  相似文献   

20.
在“物的包围”下的消费主义时代,芭芭拉·克鲁格提出“我买故我在”。这显然是对笛卡尔哲学本义的现代性颠覆,消费行为已成为推动个人主体独立存在的证明。作为现代性标志之一的品牌专卖店,正是构成都市人实现“购物”这一意义复杂的消费实践的重要场所,上演新一轮时尚的美学演示,隐含着独特的符号内涵与文化政治深意,是都市场景中新一轮消费主义叙事的当代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