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从分析我国目前矿床工业指标的管理办法入手,通过总结矿床工业指标的制订方法,结合现有黄金矿山地质勘查实例,遵循经济分析中不赔不赚的盈亏平衡原则,用多个指标进行资源量估算,找出适合当前经济条件下的最低工业品位和边界品位,并试算出矿床正常开采可赚取同行业平均利润时的经济品位,从而分析研究矿床工业指标的现实意义.并对下一步地勘单位制订自己的工业指标和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对矿床工业指标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林业利用外资始于1985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用外资发展国内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项目的经济评价是判断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指标。过去我们都是采用内部收益率指标来评价项目的经济指标,确定项目是否可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了内部收益率指标在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内部收益率指标在在的不足之处所谓内部收益率,实际上是指项目在寿命期内一个适当的贴现率,使项目在寿命期内现金流入现值总和恰好等于现金流出现值总和,也就是使净现金流量的贴现优惠和等于零,…  相似文献   

3.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界定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劳动组织变迁过程中的一种形态,是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如果单从经济意义上界定,适度与否,表现在规模变化的边际效益上,当边际效益最大时,即为适度。由于边际效益受客观政策条件诸如价格、劳力等影响较大,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对适度区间的确定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修订固体矿产资源储量1999分类的新方案:继承其三维框架,以三位数码反映经济意义、项目状态和地质可靠程度。第二位项目状态变化较大,划分为三大阶梯,最高阶梯设计开采状态,估算开采储量(扣除设计和开采损失);中部阶梯地质勘查状态,估算地勘储量,为不扣除损失的原地地质储量;最低阶梯为预测未查明状态,估算预测资源量。第三位地质可靠程度,以块段衡量,分为一、二、三等三级。三级开采储量加三级地勘储量合成探明储量,明确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对象。新方案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便于与以往分类对比衔接,与油气、地下水储量分类术语更加协调,解决了1999分类执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国际分类可以对比互懂。  相似文献   

5.
铁尾矿资源单金属回收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铁尾矿资源类型划分和资源量的统计,河北省和辽宁省聚集量最大。截止2010年,全国铁尾矿资源量共计67亿吨,平均品位10%。运用SWO矩阵进行分析,对铁尾矿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波士顿矩阵划分;其中,宣钢、浙江漓铁尾矿资源处于吉星级别,唐钢、太钢和武钢尾矿资源处于金牛级别。对铁尾矿资源进行单金属回收利用模式计算,依据6.2%临界品位值作为铁尾矿资源经济开发边际品位进行分析,得出可供经济开发的资源量为99589万吨,理论回收铁金属11542万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和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及16种类型的类型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桉树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两种经济指标探索不同立地条件及连作代数对桉树林经济生态效益、价格盈利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立地指数大于17时,桉树林在一般市场条件下都可获得收益;当桉树木材市场价格为560.66~1 661.00元/m~3时,处于立地指数差的桉树林的盈利概率为0.14%且固碳效益降低,经济及生态抗风险能力差;在立地指数等于21的基础上进行桉树连作,第四代桉树林经济效益明显降低,当桉树林木材市场价格低于837.90元/m~3时,经营第四代桉树林在经济上易亏损且碳汇效益低于中等立地的效益产出,生态风险高。由此,建议当桉树连作至第四代或林业用地立地条件差时应及时更换树种、种植水土保持较好的乡土树种从而恢复地力以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社会功能的公共服务、经济、社会保障功能为立足点,建立土地社会功能分类框架,并对主要功能内涵进行初步界定。根据分类目的、依据和原则、分类方法,提出分类系统包括公共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3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以及23个三级类。通过和已有的土地社会功能分类成果对比,本分类框架对土地社会功能界定更为清晰、涵盖更为全面,能够为土地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和对比了中国新的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分类标准和联合国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矿山和冶金研究所协会成员国分类标准以及俄罗斯分类标准的共同点和差别及其兼容性.作者认为,中国新的分类标准体系符合联合国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和三维结构、各类标准的主要定义和数码,认为联合国分类框架中按"G"轴划分储量的方法是错误的.中国专家使用的标准不是地质评价的阶段,而是用不同储量等级(确定资源,推定资源和推测资源)反映的地质可靠程度本身.作者提出的对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修正方案以及俄罗斯新的分类标准基本上是以中国的分类方法为蓝本的.作者想借此敦促国际间的合作,以使各主要采矿大国的分类标准趋向一致,使之既适用于编制矿产储量/资源报告,又适用于编制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共同努力来完善联合国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并使其能在不同的矿种和不同类型地质的矿床中试行.作者提议创建一个中俄统一的工业储量/资源分类标准体系,完善有关标准的术语和定义,并共同努力对联合国储量分类框架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储量套改以来,我国矿产资源出现了"一升一降"的现象,即探明程度不高的查明资源储量增长,而探明程度较高的资源储量下降.其根源在于1 999分类标准的缺陷.1 999分类标准制定缺陷表现在:G轴接轨层次错位造成我国矿产储量被大幅度低估;F轴可行性研究的职能困扰妨碍资源量向储量转化.为避免矿产资源宏观调控政策研究时被偏差的矿产资源储量误导,应下决心修订1 999分类标准,纠正其G轴接轨层次错位问题;在1 999分类标准未及修订的情况下,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汇总时,不可遗漏按勘查阶段划分统计各阶段资源储量的占比,用以评定勘查程度;打破(预)可行性研究的行政职能困扰,建立F轴由资源量转化为储量的畅通机制.  相似文献   

11.
眼下,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人以保发展为由提出调整国土资源管理的思路,适当放松对资源的监管;更有甚者,借宏观形势的变化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变“出口农业”为“出口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当于非洲 56个国家人口二倍半 ,超过欧洲 44个国家人口总和的 9亿农民的中国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但是 ,中国直到近几年在农民温饱问题有所解决后 ,才想到靠种粮食卖钱奔小康 ,这种迟来的“觉悟”却正好迎面碰上入世“海水倒灌”的新问题 ,特别是美国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 ,使其卖进来的粮食比中国自产的还便宜 ,从而失去了农民的挣钱机会。一些有幸能够卖到国外的蔬菜、水果、茶叶和肉食品 ,因欧日美等国对中国农药残留量高和激素多采取了“技术壁垒”阻击而举步维艰。在中国入世后“出口农业”遇到严重问题之际 ,我们应该采…  相似文献   

15.
李俊夫  孟昊 《中国土地》2004,(10):25-27
城中村土 地产权改制目的和基本思路 总 的 来说 ,城 中 村 土 地产 权 改 制 的目 的 就 是 要实 现 城 中村 的城 市 化改 造, 推 动 城 市化 进 程 。 具体 而 言 , 其基 本 思 路就 是要 在 现行 制度 体 制 框 架下 寻 找 到 一种 出 路 , 彻底 摆 脱 土地 所有 制 二元 结构 对 城 中 村城 市 化 发 展造 成 的 制 度障 碍 。 通过 将土 地 合法 地引 入 市 场 流通 、 显 化 土地 价 值 , 使城 中 村 村集 体 通 过 盘 活 土 地 资 产 获 得 改 造 所 需 资 金 , 使 政 府 能 够 统一 、有 效 地利 用土 地 , 使 社会 繁 荣 稳 定, …  相似文献   

16.
这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是近些年来所发有关加强土地管理文件中覆盖面最广、规定最严格的一个重要文件。文件从执法、规划、补偿安置、节约利用与收益分配机制,到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共5款25条。《决定》也可以说是为了防止“三个暂停”结束后出现反弹而作出的硬性规定,对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土地管理与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次《决定》与以往相比,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一是强调了土地征用审批的决策权。《决定》明确指出,土地征用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这就削减了县、乡、村干部在土地…  相似文献   

17.
18.
19.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说“自发”     
列宁说过一句话,小生产者每日每时都在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在“左”的年代,不联系前后文,孤立地引这一句“语录”,在农村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