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瓦解,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势必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但更为重要的,家庭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也应关注到家庭结构变动所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迫切要求我们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主导的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农村老年保障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全面实施人口计划生育国策以后,农村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步增大。加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养老面临重大挑战。为了改变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范围小的现状,解决占中国老年人口约75%的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需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避免“养老真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调查数据探讨了家庭结构各维度与以住房为代表的家庭实物资产的关系.分析发现新组建家庭对租房的需求强烈;家庭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劳动结构和规模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正向影响;家庭性别结构、劳动结构与住房价值负相关.同时提出了完善住房市场;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就业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减少、在家庭结构中正演变为"倒金字塔"结构,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对解决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人口和社会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西家庭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家庭户规模呈缩小趋势,小家庭比重上升,家庭户结构日趋简单。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西家庭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家庭户规模呈缩小趋势,小家庭比重上升,家庭户结构日趋简单.  相似文献   

9.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8,21(2):127-1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曹旅宁《二年律令与秦汉继承法》指出:根据《二年律令》的材料,秦代已有较完备的《置后律》。睡虎地秦简中的“后”字过去一直被理解为“后子”是片面的。“后”还有“继承人”之意。但《置后律》所规范的“继承”是一种身份继承,即政治权利的继承,其次才是财产的继承。自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出土先令券实物以后,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外部结构表现及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是解决目前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状的有效措施,是破解"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难题的重要途径。根据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构建由地方政府、村集体、农场主、土地流出户等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家庭农场结构,家庭农场经营者为了实现利益目标,与结构产生互动,在空间、时间、经济及风险的制约下,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突破结构的制约,促进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与结构互动优化过程中,产生新的资源与规则,形成新的家庭农场结构,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研究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在我国,方言研究始于先秦时代,虽然除扬雄《方言》这一专书之外,这一时期并没有其它的方言研究的专书,但这一时期许慎、郭璞、刘熙等人的方言研究无疑为我们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研究情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这一时期的方言研究也为后世尤其是清代传统方言学达到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长安城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正式称"长安"始于西汉王朝.西汉都城长安在地域、部局、宫殿建筑等方面,大体都继承了秦都咸阳城的传统.汉长安城与咸阳城相比,突出的特点是比较集中,分置外郭城与内城,礼制建筑修建在城外的南郊.整体看,长安城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又曰斗城.  相似文献   

13.
秦国在商鞅变法中,通过建立什伍制度,将整个国家置于高度军事化的基础之上;实行分户令,以分割宗族组织,增加兵员和赋税收入;鼓励农业生产,为军事活动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些改革都是从战争的目的出发的,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均服从于战争,具有鲜明的军国主义导向。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影响非常深远。战争目的无疑是秦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字是人类对宇宙时空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描述的感性符号,数字"七"便是此类具有象征作用和神秘性能的数字之一。从出土简帛医方资料看,"七"不仅常常被用作巫术性疗法中的象征性动作如摩擦、击打以及唾的动量标准,而且常常成为巫方用药的剂量、物量以及对不同性别患者进行象征性动作及用药多少的一个标准,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数字"七"已成为中国早期数文化中富含神秘性和巫术性的"模式数字"。"七"之所以具有"模式数字"的性质,这与早期先民对于宇宙空间、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节律的认知等因素有关,而简帛医方中"七"的大量出现也正是此类文化信仰在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考古出土实物上的文字为秦代书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秦代书法受秦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唯大尚多"与神秘感的特点。秦代通行的正体字有两种,即小篆和秦隶。"秦书八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秦代刻石与简牍上的书法分别反映了贵族与平民书风。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于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有歧义。考察和探索秦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必须充分把握其在时间上的漫长性和阶段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还有秦文化的创造者"秦人"含义的模糊性与与延展性,以及秦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并将秦人族源与秦文化起源加以区别。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年是重利求富的时代。追逐官位名利,是汉初游士骋其智辩、游于帝王之门的主要目的。随着西汉社会由动荡趋于稳定,游士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由政治转向经济。在经济生活和辞赋创作的结合上,汉初游士找到了延续生命与实现价值的新天地。汉初经济复苏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侈靡风气,对汉大赋的出现起了催生的作用。枚乘《七发》旨在“戒膏粱之子”;相如《天子游猎赋》铺陈诸侯、天子的奢侈生活,表达了“非侈”、“引之节俭”的思想。西汉末年,扬雄的《蜀都赋》叙写蜀地的经济繁荣,进一步开拓了大赋的题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史上,西汉前期的农本思想与农税政策所表现出的思想深度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效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值得重视和深入分析。这一思想与政策,强化了举国上下的重农意识,充分发挥了财税杠杆对农业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成为后来治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本业”、“末业”的划分及“重本抑末”思想,并不产生于商周春秋时期,也不起源于儒家,而是在战国时期,为适应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愿望,由法家首先提出来的。盐铁会议上,大夫、御史以法家的“民强国弱”、“利出一孔”作为理论根据,打出“本末并利”的旗号,实际上是主张通过官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来打击民间商贾;贤良、文学则继承了早期儒家的义利观和“藏富于民”的思想,借用“重本抑末”的口号,反对官府“与民争利”。他们所争论的焦点,并不是要不要“末业”的存在,而是由谁来经营“末业”——前者力主官营的合理性,后者则指出官营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20.
汉代财政支出管理及其特点释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学者对汉代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了逐项考述,然而关于汉代土木建设费用支出、舆马费用支出缺乏必要的论述,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辨析和考证.另外,汉代财政支出管理的特点在于:财政支出管理分属于两大系统;财政支出项目细密、支出帐簿的记录比较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的审核措施严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