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品是能够给人们当期带来直接效用的财富,而生产力是能够给人们未来带来直接效用的财富。价值或国民财富的源泉就只有两个:一是自然力,二是人类劳动。除了生产劳动和交换劳动以外,一切有利于财富创造的服务劳动都是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新望 《创业家》2003,(10):15-16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十六大报告中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那么,环顾中华现状,究竟是什么阻塞着全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3.
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并提升生产力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富裕贫穷的根源在于所有权制度,因为只有明确的正规所有权制度才能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并使整个社会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并提升生产力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富裕贫穷的根源在于所有权制度,因为只有明确的正规所有权制度才能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并使整个社会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张丽莉 《商场现代化》2008,(17):389-390
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承认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对于非劳动的其他生产要素而言,这种贡献只是为财富创造提供了条件,而并非说他们本身也创造了价值。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之一,但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完全同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6.
刘明国 《商业科技》2009,(7):202-203
消费品是能够给人们当期带来直接效用的财富,而生产力是能够给人们未来带来直接效用的财富。价值或国民财富的源泉就只有两个:一是自然力,二是人类劳动。除了生产劳动和交换劳动以外,一切有利于财富创造的服务劳动都是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的经典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它象一只嗜血的蝙蝠,不断榨取着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使工人的劳动成为资本的一个附属物。但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使历史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诚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资本、劳动力、技术、企业管理、土地等成为生产社会财富的必要条件和投入品。因此要正确看待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和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始源和财富形成的决定力量.以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基点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致力于启动劳动,挖掘劳动潜力,鼓励劳动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要形成能有效激活劳动的完善的经济、法制和社会机制以及精神氛围,以全面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两种形式。劳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劳动者属于个人所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体现了现阶段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必须充分认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努力探索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财富观是科学的财富观。其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应该由全体劳动者享有,即财富分配的主体,是全体劳动者。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总体水平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民富裕的步伐没有跟上国家富裕的步伐,因此"民富"一词被逐渐重视。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藏富于民思想的理论概述,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分析把握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付丽 《北方经贸》2011,(2):30-31
劳动合同的效力是劳动合同的核心问题。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无效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有了新的拓展,同时也有效力评价体系存在缺失和过于严苛等问题。本文将以劳动合同法第26条为出发点,提出对无效劳动合同制度的研究必须较好的借鉴无效民事合同的相关规定,同时还要结合劳动合同的特殊属性加大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整个无效劳动合同制度的构建都要以无效制度慎用为指导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得到最佳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一)热爱劳动,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而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增强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学生劳动教育。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四年就指出:“要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一九五七年我们党又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十年动乱以前,各级教育领导机关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劳动教育。通过勤工俭学、下乡下厂劳动、生产实习等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指出,财富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财富的主体本质实现就在于再生产人并实现为劳动。而人的"对象化了的劳动"——即物质财富成为主体(人)消费的对象,是人重新获得活动(劳动)的机体能力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财富只有作为人的消费的对象才成其为自身,财富的消费就是其本质的实现。而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使财富不断远离自己的本质。财富的自我否定又直接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出现危机。资本主义金融创新虽然借金融手段解决产品的过剩危机,让经济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但是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资本结余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产品过剩"直接表现为"资本过剩"。而当代金融危机的"过度消费",是建立在"借贷消费"基础上的,究其实质是非主体本质实现的财富生产。因此,危机是不能避免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过剩危机"的一个佐证而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才能看到危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只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不能把人们引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有在消灭商品经济之后才能建设共产主义。这种观点很难说是符合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如果我们承认社会经济发展是自然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应该承认商品经济既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也会自发地把人们最终引向共产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共产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不是人为的。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过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正>2005年第九届《财富》论坛的召开,使人们一下子对市场经济中的致富之道格外关注起来。关于财富源自何处,历史和现实中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最有名的莫过于“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的论断。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既不缺乏土地,也不吝惜汗水,却与财富无缘,而陷入极度贫困。中国人民敢做富裕之梦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告诉中国人民一个十分浅显并十分受用的道理:市场是财富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董刚 《财贸研究》2002,13(6):8-9
<正>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其核心是确立了劳动这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价值增值中核心的和唯一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面临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严重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理论的精髓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发展和深化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今尤  相似文献   

18.
朱奎 《财贸研究》2003,(2):12-16
马克思在论证劳动价值论的“三个步骤”中,不适当的“排除法”要求重新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今经济现实也需要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一些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本文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交换基础,同时结合实际对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进行界定。文章最后针对目前盛行的“价格才是市场经济中真实的存在”这一说法,探讨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我国商业生产要素地位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劳动已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之一,也应是商品价值和商业利润的源泉.随着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智能劳动和创新劳动决定商业劳动价值,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对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只有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才能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一、关于劳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探索(一)建立劳动按贡献分配的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在按劳分配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对劳动按贡献分配,除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