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平 《技术经济》2000,19(3):39-41
经过 2 0年快速发展 ,以短缺经济消失为标志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买方市场的形成 ,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增长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一、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明显增强目前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绝大部分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 ,经济发展面临着低水平过剩的新挑战。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简单失衡 ,也不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对供求平衡点的短期偏离 ,而是从短缺为经济常态到以过剩为经济常态的根本转折。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增强 ,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经济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以及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3.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近日指出,2005年中国经济不会冷。不过,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短缺和一大根本性矛盾,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必须加快发展的理由,“想慢也不行”。三大短缺是:社会保障短缺、教育短缺、工薪住宅短缺。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短缺,因为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但若把公共商品也考虑在内,中国依然是“短缺经济”。  相似文献   

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的负面效应及消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演变过程,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自主权的扩大、粮食统购统销的逐步取消及农产品价格的调整等改革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在1978-1984年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高达16.5%,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城张人均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缩小到了1985年的1.86。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改革开始转向城市和国营企业,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再加之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带来的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主增长缓慢,在1985-1996年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降为4.11%。结果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1995年城乡收入差距高达2.72。199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镇中下岗职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5.
三年治理整顿基本结束以后,社会总供求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社会总需求过大还是社会总供给过剩?这与产业结构是什么样的关系?近两年产品普遍积压是否意味着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不只是关系到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而且还影响长期的改革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正全面由短缺经济时代步入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一个突出表现是,不论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供大于求的商品大量增加,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经营亏损,效益大幅度下滑。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上半年调查的605种商品中有484种商品供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在经历80年代的以生活必需品生产快速发展为特征的“轻工业化”发展以及90年代初期以来的“再重工业化”发展以后,当前正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二、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从市场供求变化来看,一般工业消费品在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80年代呈“瓶颈”状态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几年来供给能力有大幅度提高,产量增长出现了由原来的受生产能力制约向受市场制约的转变;生产资料产品大都处于生产能力过剩的状态;农业生产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供给稳中趋升,农产品库存…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研究从1953年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周期的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周期进行了划分认为中国经济周期自1 953年以来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 1个周期。按照时间进行了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分析显示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路上呈上移的状态,主要表现是:高位的波动,波段延长,波幅减小,经济运行的拐点有短缺转为过剩。进而提出了一些关于波动的原因,包括制度、供求、产业结构、价格、对外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卞琦娟  孙鹤 《经济论坛》2005,(23):58-59
一、中国能源现状与石油安全分析 1.能源产量迅速增长,能源对经济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需求增长压力依然很大。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能源产量逐步增加,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从改革开放到目前,我国能源供需变化大致分3个阶段:1阶段为1978~1996年,经济发展拉动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短缺严重,严重制约经济发展。2阶段为1997~2000年,经济增长相对平缓,能源消费总量没增长,反而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中国进入"十二五"时期,该时期将是中国发展中的又一特殊阶段。从我国发展史上看,自1919年以来,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路上已经经过了三个"三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1919-1949年)内,通过军事斗争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第二个"三十年"(1949-1978年底)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描述了政策演变的基本轨迹.根据有关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型以及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将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优先阶段(1978-1995年);协调兼顾阶段(1996-2005年);环境优先阶段(2006-至今).结合"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1978-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期(2000-2003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期(2003-至今).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将以往政策设计的缺陷概括为:全面性不足、协调性不够、可持续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再论质量经营时代的特征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克商 《技术经济》2001,20(2):22-24
一、企业组织已进入质量经营时代1.中国市场告别短缺经济 ,质量经营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据报载 :到了 1998年上半年 ,10 0 %的商品已供大于求。这种变化是质的变化 :由典型短缺经济过渡到出现相对过剩经济阶段 ,经济总量的增长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质量需求型及技术需求型市场已正式形成 ,为企业主动进入质量经营时代提供了原动力。非短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供大于求或供求大致平衡。但是 ,中国企业的实证又提醒我们 ,譬如家用彩电在市场上供大于求 ,但四川长虹彩电的市场占有率从 1995年到 1997年却连…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由于城镇边界外延而占用耕地,而面对耕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如何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意义重大.本文以1978-2015年中国国民社会经济及耕地等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22.0构建回归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期且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逐年阶段性减少,近年减少有放缓趋势;(2)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单位对应耕地面积减少6.854单位,即为高度负相关;(3)中国1979-2015年期间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间协调度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波动期(1979-1996年基本协调、调和)、低谷期(1997-2003年勉强调和、不协调)、稳定期(2004-2015年基本协调、较协调).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即1978—1994年、1995—2005年和2006年以后。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各阶段的创新政策,研究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政策的范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人才和环境营造一直是中国创新政策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加强使得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过于求已成为文化生产的常态。当前我国文化生产的过剩是低水平的过剩,是需求约束与大量无效供给并存的过剩。根治这种低水平的过剩,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产业政策做适当调整:一方面要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推进更加积极的消费政策,提升有效需求。在政策重点上以完善市场环境为主要取向。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我国经济呈现高位平稳增长的特征,各项经济指标总体上继续向好.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006年,针对部分生产资料行业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应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大体经历了三轮大的结构调整,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集中资源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二是80年代中期,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三是90年代初期,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三轮都是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依托资源,促进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提高和短缺局面的基本结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主要受需求和市场的约束,随着农产品消费市场对农业发展约束增大和农产品相对过剩局面的日益突出,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农村…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价格总水平与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分析角度人们通常把价格总水平上升与通贷膨胀视为同义语。数年来我国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和经济常规性偏热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人们对其成因往往是从制度角度分析的。1984—1985年中国的需求膨胀时期恰好与短缺经济理论引入时间相重合,运用短缺理论解释这次需求膨胀,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传统体制短缺必然表现为需求过大、经济过热这样  相似文献   

19.
毕世宏  彭福龙 《生产力研究》2003,(1):190-191,209
短缺经济的终结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了 2 0年的结果 ,是中国体制改革伟大成果的体现。但是 ,告别短缺经济以后 ,我国产业的竞争态势在相对剩余的经济中 ,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政府转变过去所采用的产业政策 ,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快宁夏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研究》2000,(1):23-26
九十年代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供给总体上由长期短缺变成相对过剩,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主要受需求和市场的约束。就宁夏而言,在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已基本稳定在一定水平,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294.8万吨,宁夏人均占有粮食555公斤,居全国前列;肉类、油料、水产品、水果、蔬菜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出现了一定范围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生产的农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卖不出去。粮食全区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