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人民币汇率并轨为中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走势更趋明朗。 首先,汇率管制由直接管制转向间接管制,并将最终实现汇率决定的市场化。随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正式投入运营,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价格将在国内外汇市场的主体——银行  相似文献   

2.
<正>自外汇改革以来,随着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供求开始发挥作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彻底扭转人民币汇率单边预期。汇率贬值的根源在于外汇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外汇收付连现逆差,资本金融项下的资本大幅外流,外汇流动性风险有所上升。过渡阶段应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宽度波动,增强汇率弹性,稳定汇率预期与资本外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和外汇市场供求失衡风险均在增大  相似文献   

3.
<正> 今年出台的外汇体制改革措施,其主旨是要建立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最主要的改革内容有以下几项:①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售汇制和结汇制。②汇率并轨,即将官方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5.80元左右下调到8.70元左右,使官方外汇市场与外汇调剂市场合二为一。③建立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即全国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由国家公布基准汇率,外汇指定银行在此基础上可在一定限度内浮动。  相似文献   

4.
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汇率并轨,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银行问统一的外汇市场,并在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与此同时,外贸体制改革也在逐步走向深入,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收支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双顺差,并推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外汇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严格的外汇管制压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外汇需求。我国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应确定合适的人民币汇率目标水平,建立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提高汇率市场化程度,加强汇率形成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外汇市场。按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理论上应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规避汇率风险所采用的单纯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客户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而在国内外汇市场,也尚无真正的人民币外汇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供企业选择。随着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的推出,不仅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的工具,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先导条件,为人民币最终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一、人民币兑外汇远期市场的必要性 人民币兑外汇远期市场建立的必要性是和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实性紧密相联的。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几次较大幅度的下调:1986年7月人民币汇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实际运行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还不完善、现行汇率制度形成过多的外汇储备、我国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效果、我国尚缺乏汇率自由浮动的条件。本文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继续加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建设、改进央行汇率调节机制,增强货币政策效果、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  相似文献   

9.
自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加,汇率的波动更加频繁,而汇率的波动使我国外汇市场出现了羊群效应.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收益序列,建立GARCH和EGARCH模型,研究我国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汇率收益波动的聚集性确实反映了外汇市场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10.
徐翀 《商业时代》2008,(7):70-72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面临货币政策有效性、国际资本冲击、确定合理外汇水平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进一步的汇改中应着力打破市场上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国际上保持对汇改的话语权、合理管理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统筹财政、金融、企业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外汇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目前汇率的基准价暂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变化,同时公布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的汇率。这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汇率并轨九个多月来,总体情况良好,公众反映平和,外汇市场运作平稳。从5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还逐月有所上升。到10月23日,已由1月份的8.6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上升到8.5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即上浮了0.15元。 并轨后的汇率走势为什么能出现人们预料不到的好势头?今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个好势头?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从分析人民币升值问题开始,揭示人民币升值的本质.由此,人民币问题引发了我国外汇市场发展问题的思考,该文分析了外汇市场的两大结构,即人民币兑外币市场和外币兑外币市场,阐述在外汇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将带来的双重风险.最后,从外汇市场不完善的两个角度给出发展外汇市场的决策,即尽可能地增加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的货币兑换,以及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增加规避外汇风险的手段.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措施,参考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标准使我国外汇市场真实有效地反映汇率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外汇体制改革后企业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解答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刘玉廷,郜进兴1994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骤的一年,除了财税体制等改革外,外贸、外汇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外汇体制的改革,取消双重汇率,实行汇率并轨;取消外汇分成,实行外汇收人...  相似文献   

14.
欧鲲 《市场论坛》2005,(10):47-49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1994年1月1日外汇体制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这一汇率制度已演变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汇率目标区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 国际贸易离不开外汇的收支,当然也就离不开外汇的买卖,即外汇市场。按外汇买卖的交割日期来分,外汇市场又可分为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外汇出售者(外汇银行等)必须与外汇购买者(进口商等)迅速交割外汇(通常为一二天)的外汇市场称为即期市场,其交易价格称为即期价格或即期汇率;反之,外汇的买者与卖者根据双方所签  相似文献   

16.
一、外贸形势回顾 从今年1月开始,我国推出了以外汇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措施,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制,在统一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使我国外贸运行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并进一步向国际贸易规范靠拢。以外汇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成为决定外贸走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这是今年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且还将继续成为决定今后外贸发  相似文献   

17.
欧鲲 《市场论坛》2005,(9):47-49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1994年1月1日外汇体制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这一汇率制度已演变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汇率目标区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其核心依然是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即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的严峻挑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该政策的四大方略为:采用多层次政策组合;汇率调整双管齐下;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改进外汇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论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升值已经对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有引发经济危机的危险。应对人民币升值,我国应从调整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最主要的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要使强制结售汇制向自由结售汇制转变,最终使外汇的供求成为真实的市场供求,让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初,台湾在官方外汇市场上,由官方决定汇率;在平行外汇市场上,由供需决定汇率。80年代初,大陆实行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和外汇调剂市场汇价,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选择汇率双轨制,均各有利弊。60年代初,台湾采取了简化汇率制度、“结汇证汇价间接浮动制”等措施,终于实现汇价双轨合一。当前大陆可借鉴台湾的经验,采取稳定市场汇价,缩小双轨汇价差幅,改额度留成为现汇留成,扩大市场汇价适用范围和比重等有效措施,使人民币逐步向单一汇率制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