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蓬勃发展,世贸组织规则,具备合适的广度和深度。可盟分别与中日韩合作,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具体途径。但经济迅速.自由贸区建设、须符以考虑二为一展亚易化发东贸小贸以由最经所自本边,亚成多强东、国加动化各步推大亚一,最东进的益于性行利由赖可的。依的区慢和要易缓性必贸程补是由进互建自化的构争体济区力摘一经易要合东等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问题》2018,(2)
中间品不仅决定着未来消费品与资本品的生产规模,也影响着未来国内消费与国际贸易,所以中间品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一国(地区)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对偶分析方法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中间品贸易价格与中间品净进口对最终品(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增长效应,并通过编制ISIC—SITC—BEC对接表,运用中国1998—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品贸易价格上升会导致最终贸易品与最终非贸易品的产出减少;进口中间品会增加最终贸易品与最终非贸易品的产出;总体上中间品贸易对贸易品的影响作用比非贸易品大;其中对资本品贸易增长效应较大的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而对消费品出口贸易增长效应较大的多为低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问题》2016,(3)
本文基于WWZ(2014)构建了中国吸收的东亚出口国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出口国增加值指标,以此分别反映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作用。结果表明: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吸收的东亚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增加值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主要以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形式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但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地位尽管较低,但整体有所加强。中国吸收的日韩台(地区)增加值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吸收的印尼增加值上升速度,且印尼对中国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依赖性较高。但无论作为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还是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中国在纺织业及纺织制品业等少数低技术行业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中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出口国的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东盟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1992年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议》和1998年的《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是东盟两个最基本的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在这两个框架协议及之后的修正草案下,东盟各国逐步降低产品关税,放开对直接投资的限制,并给予投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影响到东盟的贸易、投资和以机械运输设备为载体的知识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然而,当前我国和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和东盟各国能否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立“10 1”自由贸易区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6.
7.
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绥芬河独特区位地理优势是推动黑龙江省乃至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合作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已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三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为双方的贸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9.
10.
错位发展在经济领域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或产业发展阶段不同、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采取各自功能定位的行业发展模式。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有利于防止各区域产业的恶性竞争,促进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协调有序的总体发展格局。广东和海南相继成立自贸区以后,两地在产业优势、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开放模式上存在错位发展的空间。广东自贸区和海南自贸区地理临近、产业互补,通过协调两地发展规划、海南自贸区借鉴广东自贸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海南自贸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建设自贸区联席会议等方式,实现两地错位发展与深度合作,对于两省自身、所在区域及国家整体发展层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Suwen Pan Mark Welch Samarendu Mohanty Mohamadou Fadiga Don Ethridg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13,27(2):188-217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ffects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Central America-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 (US-CAFTA-DR) on the world fiber market using a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ing approach. We find the effect of the agreement on the U.S. cotton yarn and Caribbean cotton apparel industries to be positive while the U.S. cotton apparel industry suffers significant losses. Cotton apparel producers in the Caribbean region gain approximately $80 million under US-CAFTA-DR while gains by the U.S. yarn industry average about $120 million over current trade arrangements. The U.S. cotton apparel industry loses about $40 million per year under US-CAFTA-DR.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4年10月18日至20日,中国与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就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最重要的内容—货物贸易协议达成一致,并于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为如期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铺平了道路,使研究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问题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可预期的贸易效益、投资效益及规模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保税港区发展及其功能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税港区是我国在对外开放新进程中的一种海关特殊监管模式,是自由港的雏形。本文在分析我国保税港区设立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保税港区与现有的海关特殊区域的功能创新,得出设立和发展中国保税港区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最后提出今后发展建设中国保税港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17.
马健美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2,(17)
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源优化配置效应、相互直接投资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等正经济效应;同时也存在一些负经济效应,如,中国将面临一定的税收损失、印度产品会对中国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以及印度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会与中国展开竞争等。但总体上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来讲是利大于弊的。 相似文献
18.
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具有区域政策特殊、区位优势独特、辐射作用广泛等特点。通过对保税区物流业务模式的分析,阐述保税区海关监管体系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创新监管方法、深化保税监管作业改革、加大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以完善保税区海关监管。 相似文献
19.
20.
《国际贸易问题》2021,(2):16-31
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程度相对偏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内陆型自贸区能否有效激发内陆地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扩大进口与刺激出口双重效应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2017年3月第三批获准设立自贸区中内陆型自贸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和陕西五大内陆型自贸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各内陆型自贸区总体贸易创造效应显著,但存在明显的政策效应异质性特征;相较于扩大进口贸易规模,内陆型自贸区更有利于通过刺激出口实现贸易创造;内陆型自贸区在外商直接投资和汇率水平的调节作用下,主要通过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来发挥贸易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