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基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探索输电智慧运维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提升输电线路运维工作智慧化水平,提高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可靠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进入“十四五”规划期,围绕实现“双碳”目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对输电线路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路运维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按照“立体巡检、集中监控”的发展要求,构建输电智慧运维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是输电运维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字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新型数字智能电网建设,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赋能。  相似文献   

3.
<正>信息通信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神经系统”,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为电力系统适应风光间歇性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满足用户多元多样用电需求带来了可能。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双碳”目标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明确了行动纲领、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国网甘肃电力庆阳供电公司以“能源+电力”为主题和核心,创新政企合资研发合作新模式,树立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新思维,构建形成全域资源要素下的多能互补电力规划体系,倾力打造出“源网协同、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甘肃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样板。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综合能源优势十分突出,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丰富,是全国九大风电基地之一,同时也拥有一定储量的煤炭资源。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利好政策背景下,地区能源结构迎来了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双碳”目标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提出,新能源发展迎来良好契机。为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国网新疆电力以吐鲁番电网发展规划为抓手,充分考虑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新能源接入点和消纳方案,为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作为支撑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先行者”“排头兵”,国网冀北电科院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全力打造坚强科技支撑力量,积极服务清洁能源消纳,为支撑建设“绿色、安全、智能、开放”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展现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通向“双碳”目标的桥梁。国网河北电力以数字化主动电网为载体和抓手,以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为重点,以多能互补为支撑,打造未来城市新型电力系统标杆,探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积极推动雄安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助力雄安新区近零碳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电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抽水蓄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电力行业的普遍共识。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调频、调相、储能、系统备用、黑启动六大功能,是电力系统的“调节器”“稳定器”,能够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火电等配合效果较好。抽水蓄能被视为新能源实现大规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对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和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双高”的基本特征,即高比例的新能源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这一新的特征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行机理提出了重大挑战,需加快新型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3月15日在京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至此,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首次得以明确。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主要举措之一。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在技术、装备、政策多方面给予配套。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了具体目标。2021年3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明确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前期,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必然趋势,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3月,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50%。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改善负荷需求特性、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2022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着力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应用与技术创新,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加快推动自治区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为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需要在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2060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占比之和将超过70%。由此,电力系统将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叠加日益凸显的夏、冬"双峰"特性,系统运行与消纳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亟需激发需求响应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消纳新能源的潜力,形成"源网荷储"协同消纳新能源的格局。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分布式能源公司的特斯拉,  相似文献   

15.
<正>202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自2021年中央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来,社会各界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基本形成了以“安全”“低碳”“高效”“灵活”“智能”等为主的特征关键词,与此次中央定  相似文献   

16.
以煤为主的火电一直是我国电力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主体。在新能源安全可靠地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电源之前,煤电仍将发挥能源电力安全“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在“双碳”目标下,火电行业低碳转型成为落实碳减排目标同时确保电力安全供应的关键。火电发展稳则电力供应稳,火电低碳转型顺则“双碳”目标实现顺。综合采取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市场主导、政策机制协同发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于晓辉 《华北电业》2022,(10):74-75
<正>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碳中和作为扩大国际政治影响、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绿色复苏等的重要抓手。中国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掀起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碳减排行动。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构建电力行业的新型绿色供应链,是对电力系统在服务“双碳”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水力发电是最成熟的发电方式之一,并在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在单机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水力发电作为稳定可靠的优质调节电源,通常包括常规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它们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除了作为重要的电力电量供应者之外,还一直扮演着调峰、调频、调相、黑启动和事故备用等重要角色。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飞速发展,电力系统峰谷差的变大和电力电子设备装备增加带来的转动惯量降低,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安全运行和经济调度等基本问题都面临巨大挑战,也是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的资源秉赋格局下,水力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面临重大创新发展需求和机遇,对经济安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和必然要求。电力市场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电力市场还存在机制不健全、规则不统一、跨省跨区交易市场壁垒等问题,与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电力市场发展规律,深入完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市场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电网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是以高质量建造实物资产、高标准管理工程项目、高水平实现专业协同为价值引领,持续推进新技术与电网建设管理体系深度融合,贯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与设备运维的业务价值链条,全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及“双碳”战略目标落地。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BIM、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铸造新的增长引擎、挖掘新的增长潜能,已成为各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电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和关键环节,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