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程 《山西农经》2023,(18):40-4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振兴效果。我国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历史背景演变,一方面,治理模式的演变需要与乡村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健全机制创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效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界定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深刻研究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时代背景,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创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遵循“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民创业系统概念模型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民创业系统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民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民创业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主体、辅助主体、支持主体及乡村创业环境共同构成,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以政府引导机制、创业动力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共生协同机制、平衡协调机制为生成机制,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动态平衡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未来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在其中嵌入共创共富机制,对于加快补足乡村发展短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补足乡村建设与发展短板。未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是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新体现,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和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新需要。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嵌入共创共富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我国“三农”工作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在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性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肩负着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多重任务,其发展要义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具有内在关联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通过提升统筹层级、联动多元主体、创新治理机制等途径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途径。谋划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协同设计,提高两者的衔接度和整合度,对推进中国共同富裕进程意义重大。首先,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共同富裕的“经济效率—社会正义—精神自由”三维度框架,讨论中国式共同富裕之路对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然后,分析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九条路径机制;最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途径。本文有望在理论层面上丰富拓展乡村振兴增进共同富裕机制的科学认知,在实践层面上为中国实践者理解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设计和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体系在强调政府职责的同时,激发社会各类主体广泛参与,鼓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服务乡村振兴,弥补自身服务行为单一的短板,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指出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创新路径,以期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校地、校企、校政合作效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实施“善治”的目标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三产融合、带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天津市下营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实践为例,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视角,研究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实践的内在机制和运行逻辑。研究表明,首先,全域旅游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全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其次,旅游驱动的产业融合是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其产业发展机制是通过全域旅游的引流效应集聚大量消费者并形成在地化市场;基于旅游带动的产业拓展和协同实践,促进设施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旅游服务的兴起;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则为在地化市场提供商品,并通过建立相应的产品展示和体验中心,拓展出旅游服务功能。再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构成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土地资金或劳动力入股、劳动务工等方式形成基于地租、股权分红和工资的利益联结;最为重要的是农户还可以通过投资经营民宿或农家院为全域旅游提供配套性服务获取较高的经营性收入。最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财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财政制度时,财政要通过支持和引导行为的作用,发挥社会整合和价值引导作用,构建利益协调和稳定机制,最终形成包含政府、市场、社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和村委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财力保障机制。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催生更多的创业机会,为农村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去农村创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社会价值。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平台,探究大学生农村创业路径,解决促进乡村振兴的依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是打造新型城乡关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应有的题中之义。以城乡融合发展赋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聚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追求,遵循“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导向,回应“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因此,要以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和公共服务融合为抓手,以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产业振兴资本的多方投入机制、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入乡激励机制、乡村产业振兴技术的开放共享机制、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以“五融合五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下,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亦是实现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关键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及产业兴旺维度出发,竭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极具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乡村振兴驱动共同富裕依然面临乡村民生短板亟需补齐、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滞缓、绿色发展亟待提质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四重挑战。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程,应建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助力弱势群体致富增收;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打造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共同体,以绿色发展增进农民获得感;完善多元要素保障体系,筑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根基。  相似文献   

12.
刘楠  刘丽娟  单钰晟 《山西农经》2022,(20):110-112
文章主要从扶农助农,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意义,从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和乡村多元产业发展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黑龙江饶河县水稻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探讨了时代与创业的融合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常明杰 《农村经济》2022,(7):129-135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持续振兴的核心机制。培育能够融入村庄治理结构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内生力量,建构村庄内源式发展的社会动员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大实践难题。本文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政府—市场—行动—目标”分析框架。目前政府主导下的乡村人才振兴市场协同机制建构,已经渐次发展成为国家派驻工作队制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不仅为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配置提供了直接力量来源,解决了村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畅通了人才返乡渠道,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搭建了社会动员平台。但同时,囿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同机制探索才刚刚起步,实践中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健全、对选聘人员的角色认同存在偏差、管理考核不均衡、人员稳定性不足等具体限度。为此,要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同机制和顶层设计为抓手,以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机制为宗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市场协同机制的推广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现从嵌入到融入的实践转型。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共同富裕是总体发展概念,乡村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阻碍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关组织联动乏力,资源配置分化,不宜于乡村资源的优化安排;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缺乏连续性,不宜于激励村民投入市场活动;治理结构缺乏系统性,治理内容碎片化,不宜于乡村的自主发展。整体性治理方案具备系统化解决碎片化问题的工具效用,在乡村治理中关注主体系统、制度系统、价值系统、技术系统和供求系统的整体化构建。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整体性治理系统能够形成五大体系化运作格局:以党组织为引领,重视参与主体的独立性,协同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保障村民自治空间,降低资源流动门槛,强化监管、问责等末端制度;确立以乡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为手段整合的宗旨;借助数字治理技术,全方位提升治理手段的信息化与标准化应对能力;衔接资源供求,保障村民供应端的市场地位,平稳拓展商品的需求市场。  相似文献   

15.
吴媚 《山西农经》2023,(3):115-117+192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Y农村社区实地调研,得出当地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缺乏合法性地位保障、资源保障、专业人才支撑和公信力等问题。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主体协同、政策协同、人才协同、价值协同的“四协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成都崇州市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创新,通过构建以“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体系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模式、实现机制及其经验镜鉴。研究发现,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在对接农户需求和国家社会资源能力上各具特色,且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强化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来实现村社治理现代化。受村社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其运营主体总体上呈现“村社党支部主导→村社能人(企业)主导或与村社党支部共建→乡镇政府统筹协调”的演进趋势。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通过产权共有机制、共建共治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为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村社集体经济产权“共有制+分配制”改革,增强村社集体资源整合与组织保障能力,强化村社集体“共建共治”人才培育,优化村社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与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好各方利益“平衡账”,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进而实现价值共创有利于提升民生福祉、助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本文融合价值共创理论与嵌入性理论,提出“制度—组织—价值”的分析框架,剖析山东省W村社区慈善价值共创的制度嵌入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区慈善组织化面临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主体流失、慈善内生秩序弱化的发展困境;信用制度嵌入通过信用基金筹集、运行规则设置与自治机构再造,将资源、规则与主体嵌入社区慈善价值共创过程,在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的基础上,以资源动员建构价值共识、以规则下沉规范价值共生、以主体再造助推价值共赢,最终以慈善的直接效应、强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创造了个人福利价值、社区共享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拓宽了价值共创与嵌入性理论的应用领域,制度嵌入的机制呈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社区慈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丽 《山西农经》2023,(11):19-21
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将归于消失。因此,乡村振兴是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措施。在乡村振兴中要保障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内嵌于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是乡村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征程中的接续奋斗,两者在指导思想和领导主体上相统一,工作主体、内容和服务对象相互耦合,工作机制联动、方式互补。要想促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耦合协同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完善工作机制衔接,并做好政策接续,健全协同推进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作为"送法下乡"活动在新时代的改进升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政策构造与社会治理的多元合作、互惠共享等理念高度契合,其治理价值体现在保障村民权利、推进乡村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但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面临"环境—制度—主体"的三维困境,"半熟人社会"的现实环境将其限制在乡村治理外围;制度系统中互动机制缺失使多元主体协同无法实现;法律服务组织与政府行为失范制约了体系运行效率。文章认为: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需要激活乡村内生力量,促进"三治"真正结合;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法律服务共同体;加强政策引导与激励,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意愿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