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农村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经济学上的“创新”概念 ,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是指现有决策规则的变化 ,而制度创新是对旧制度的突破。就我国农村制度创新而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人民公社制是一次重大的制度突破。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农村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 ,作为一项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全部问题。随着农业的发展 ,其自身的缺陷日益凸现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又面临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农村制度所处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存在单中心体制和多中心体制两种制度模式,考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过程,对于我们探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具有基础性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体制,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中心体制是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制度问题纳入经济学研究视野 ,视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函数 ,由此“现实地透视各国经济绩效差异甚大的原因” ,是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发展之谜的透彻解释。笔者认为 ,中国社会历史形成并经由市场化改革后进一步拉大的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 ,尤其具有典型的制度分析意义。在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与扩大中 ,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内生变量。除发展起点、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本形成与积累、技术研制与开发水平、知识进展与人力资本方面存在差异以外 ,东西部在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东西部农村的制度实施…  相似文献   

4.
张杰 《农村经济》2007,(8):15-17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及农村居民在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中的不同行为和作用,认为中央政府需要进行包括财政体制、政绩评价制度、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才能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施以来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便于发挥集体和家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但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现行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汤云 《农业经济》1994,(12):10-13,28
完善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思考汤云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土地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怎样完善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使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完善改革土地...  相似文献   

7.
邓作勇 《南方农村》2010,26(5):28-32
我国农村社会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一对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核心制度,即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法律上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和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两个制度在其具体的实施中都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几乎无效的农村自治制度更是对土地的承包经营体制起不到保护和补充的作用,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的失序和落后,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后劲。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要使农村摆脱这种不利的发展局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治制度的建设,把利益化的政府对农村经济施加的不利影响不断缩小甚至消除。  相似文献   

8.
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六大外部约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农民合作社,是指在农村改革后产生的.以农民为主体并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遵循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和组织的重大创新,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制度经济学认为,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我国土地监察制度经历了三次变迁和创新,对保护耕地和依法用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了不同阶段土地监察制度的演进、安排及绩效,认为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中委托代理机制失灵,土地监察制度的供给受体制、法律、意识等的制约。土地监察制度的创新路径为: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机制,改革土地监察体制,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庆仙 《农业经济》2006,(12):34-3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罗必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而言,制度一般是指习惯和规则,它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其意义在于有助于一个人在同其他人的交易中能理性地把握他的预期,从而使这些预期在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中得以实现。同样,农村经济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12.
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需正确处理稳定与调整的关系刘元有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实施18年来。调动了广大农民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两个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了农村“第一个飞跃”的巨大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作者认为,从政治表现角度观察,土地制度变迁获得了不同经济当事人“同意的一致性”;从经济发展角度观察,制度变迁促进了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改造,引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从制度创新角度观察,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制度变迁的交易规则选择等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20周年,也是正式实施10周年。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伴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确立的。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村民自治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目标: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研究建农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合作化的道路。但长期以来,农村如何实现农业合作化,合作经济的组织规模、经营体制、管理形式,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和具体的道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总结正、反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制度变革的根源与思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同样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说属于制度安排。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进而分析双层经营和深化改革的任务,然后讨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