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业问题我市在近几年农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设施农业大发展,2010年新建设设施农业5万亩,是我市设施农业建设总面积的1/4。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有较大发展,去年一年,新增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6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带动农民17万户。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拥有人口244万,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全市辖9个旗县区,其中的6个农业旗县区有4个是国贫县。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成为呼和浩特市各级党政领导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这一问题,提出了“开发名牌产品、创办知名企业、建设规模基地、培育规范市场、带…  相似文献   

3.
一、总体评价邯郸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认真按照中央和河北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思路清晰,认识到位,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是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支撑能力的保障,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研究沈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进而全面推动沈阳市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沈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这种合作社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北乐亭合作社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北省39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及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教育培训参与率低、培训时间短且缺乏连续性,培训渠道及培训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培训供给不足、内容供求错位、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因素制约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更倾向于接受短期的、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培训。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所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适时之举。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实践源起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却在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而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才会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实践。同时,还要解放思想,开拓新境界,开拓新局面。近年来,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新模式、新思路,辽宁省海城市就是其中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他们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省扩大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重改善民生,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城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国务院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经过"十一五"的伟大实践,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发展思路问题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结合农村实际,寻找适合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成为当前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经济统计》2009,(4):37-37
辽宁省统计局内部信息网3月26日刊载署名胡茂成的文章,作者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之一,是前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精神的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等中长期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和重大使命,也是关乎全局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我国城乡、工农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下的重大战略调整。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新农村建设,才能形成正确全面的看法和促进新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河北省围场县朝阳湾镇苇子沟村有位65岁的任大爷,世代靠种植马铃薯为生,从前他种马铃薯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可没想到现在亩产比往年增产1000多公斤,平均每亩增收1500余元,任大爷家光去年就增收9万元.任大爷刚刚卖出的一车车土豆,看着崭新的一叠叠百元大钞笑着说:“还是标准化种土豆好呀”.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增加,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刘洪久 《活力》2006,(9):14-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呼玛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农业县,在全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肩负着广大农村走上文明富裕道路的重要使命。当前,必须把“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新型化”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扎实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帷幕的拉开,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迫切。经济决定金融,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多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落后状况,导致了信贷资金的流失,金融机构的撤离。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落后,服务不足,缺乏创新,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一、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一)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让科技进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点。我国农业科技必须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种养殖、农业信息、农业节水、奶业、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型农业机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努力形成一批新兴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初步建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一、绵阳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绵阳市在不同乡村原有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探索出新农村建设八种模式:(1)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爱民村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2)以休闲农业为主的戈家庙村模式,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实行一、三产业互动,提高农村经济附加值;  相似文献   

19.
张晓燕 《活力》2011,(22):13-13
近年来,嫩江县委、县政府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壮大龙头企业等有效措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迈进。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突破3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665元,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  相似文献   

20.
希森模式: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乐陵农民企业家梁希森,致富不忘乡亲,携巨资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1.2亿元,改造建设了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两个村庄,并投资近10亿元,利用腾出的旧宅基地,建起希森三和集团和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两大龙头企业,使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成为企业股东和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称之为希森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