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每谈及它,就会想到神秘、激情、浪漫.但在西方,尤其是在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描写,更多的是一种抗争,一种人与神的抗争.本文通过三部作品进一步阐明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2.
陈全 《魅力中国》2010,(23):303-303
余华在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的姿态,理智的态度,从现实到反讽,以黑色幽默透荒诞,通过平凡人的琐碎生活和悲剧的极端人生,把一个在时代胁迫下挣扎的悲悯人性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表面的诙谐甚至荒诞来反讽性的暗示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退化。兄弟是全篇的线索,也是人性努力挣扎、悲与情的残酷表现。  相似文献   

3.
范晓艳  熊芳芳 《魅力中国》2011,(11):217-217
《长恨歌》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但对此诗的主题,见解颇多。有主讽刺喻说者,有主爱情观者,有主双重主题说者,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本文笔者不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但仍认为本事主题是以爱情为主,讽喻为辅的。  相似文献   

4.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创造了这样一种爱情模式,两个青年男女基于生理的美丽、亲切的交情、融洽的旨趣这些前提产生了美丽的超越世俗的爱情,但获得了超脱世俗爱情的男女最终不能获得超脱世俗的婚姻。在路遥的安排下斯人已去,存者恸哭,爱情终不能完美。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不喜欢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像童话那样让王子和公主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特别钟情于悲剧的结局呢?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的葬礼》 是一首生命的哀歌,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命运的波涛中浮沉,最终酿成一场场爱情的悲剧.读后虽使人产生压抑的情绪但却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凄婉的旋律裹挟着深厚的内涵.美有千万种,但从悲剧中提炼出来的美是安静的、 持久的,更是人们心中平日难以触及的.在《穆斯林的葬礼》 中从韩子奇和梁君璧的爱情悲剧、 韩新月兄妹的爱情悲剧、 以及爱情的葬礼这三个角度来描写,不同时代、 不同背景、 不同文化的交错纠结的爱情悲剧,从交错的命运爱情悲剧,个人性格的爱情悲剧和宗教信仰的爱情悲剧这三个方面了分析造成悲剧的文化背景.《穆斯林的葬礼》 通过对爱情那个悲剧的塑造给我们带来民族文化的深深反思.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陈鸿《长恨歌传》的主题主要有"爱情主题"与"讽喻主题"两种意见。产生争议的原因与创作缘起、作者的史家气质及文体特征有很大关系。根本原因则是唐玄宗历史身份以及作者对待李杨情事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走向世界》2014,(40):128-128
罗密欧,罗密欧,为什么我偏偏是朱丽叶? 朱丽叶,朱丽叶,为什么我偏偏是罗密欧? 当16世纪的意大利维罗纳,转移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当莎翁式的浪漫爱情悲剧,遇到充满生命激情的中国式青春爱情……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电影《爱情的牙齿》女主人公的经历及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所遭遇的社会压力的分析,发掘出人性深处的内容,及其对当代性别文化的意义,并对"老夫少妻""男强女弱"的文化心理机制及封建贞洁观念进行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陈雅芳 《魅力中国》2010,(35):277-277
作为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与《呼啸山庄》中都贯穿着爱情,但在这千丝万缕的爱恨纠缠中,它们又给人不同的情感触动。在比较两者爱情中发觉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人生思索,感受作者构筑起的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10.
袁丝语 《魅力中国》2009,(4):161-161,154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被称为“建安之子”,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慷慨激昂,后期作品虽然大多郁郁不得志,一生都似乎是个悲剧,但是作为诗人,他却极富浪漫主义情怀,他的作品《洛神赋》就是其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作,是一部浪漫主义爱情名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主人公马小军成长中的性格特点和光影中的成长过程.认为,影片通过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幻想、对暴力的兴奋和对友谊的盲目等的描写,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焦虑与迷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宠儿》和《紫色》分别是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她们在小说中以不同的手法构建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妇女饱受歧视和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她们觉醒后奋起抗争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揭示了造成黑人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榆树下的欲望》展现的是农庄主卡波特与儿子伊本以及卡波特的新婚妻子艾比之间,围绕着农庄的继承权所产生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各种矛盾的根源正是在于主人公们内心之中如潮水般无法抑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在悬崖上》自发表后争议不断,在其不断被重读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小说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在悬崖上》这一文本包含着潜在主题。小说呈现了"我"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消弭的过程,体现出"我"的人生悲剧;在叙事层面采用了不可靠叙述策略,暗示了潜在主题的存在:以一个"小我"消弭于"大我"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对压抑人性的社会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索电视剧《父母爱情》,认为剧作在人物、情节故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些后现代的特色.作品打破改革开放前诠释爱情的僵化、唱革命高调的形式主义;同时又摒弃了当前一切向钱看,贪图享受的唯物质婚姻观,歌颂了一段真正的人的爱情,并对当代电影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念 《魅力中国》2013,(22):115-115
电影不仅娱乐大众,同样具有文化导向的作用。它常常传达给观众一些深刻的内涵。正像经典哥特式爱情电影《僵尸新娘》一样,告诉人们无论是在黑暗绝望的环境中,还是在阴郁恐怖的气氛下,纯美伟大的爱情都是带领我们通往美好.走向光明,化解一切仇怨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高中课本中代表汉乐府最高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伸卿妻作》),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悲剧爱情的分析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爱情,婚姻不得自主。男女青年陷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女子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表现刘兰芝的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为蓝本,试图全面深入地分析格林短篇小说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童年,进而了解格林对人性的态度。他的短篇小说《破坏者》中特雷弗的悲剧弱点——暴力使之成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式英雄的变体,而从天真到经验完成了灵魂净化之旅,从而揭示了格林对人性和生命的怀疑和悲观。  相似文献   

19.
一部《简·爱》写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充满着诗意和激情。简·爱的桀骜不驯,坚定执着,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她用自己柔弱的嗓音,喊出了几个世纪以来女性需要的最强音———自由、平等、理性、不做男人的附庸。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平等和尊严,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爱情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赵晶晶 《魅力中国》2010,(19):164-164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后的悲哀,宗教禁欲主义窒息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因而也就注定了他变态、残酷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必须通过克洛德身上所蕴涵的人与神两种矛盾性格激化和斗争,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为解读《巴黎圣母院》提供一个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