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刘淑香 《理论观察》2012,(5):187-188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化的条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随着网民数量、游戏数量、网络游戏玩家以及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增长,网络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网络成瘾症”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可以从主体(网络成瘾者),客体(网络)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成瘾可能造成人际关系淡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家庭破裂、失业、辍学;甚至网络犯罪等。因而。对于网络成瘾症者应给予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奕慧  赵娟 《西部大开发》2011,(11):11-12,96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调查内容集中在:当代大学生上网现状;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性建议。开展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可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发展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亦可为高校德育改革提供新思想、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性质的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的网瘾状况不容轻视。针对诱发大学生网瘾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应从大学生网民、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抓起,进行网瘾预防和戒除工作。  相似文献   

5.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出现的网络成瘾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问题.文章综述了国外近10年有关网络成癌影响因素的主要发现,同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现实中,如果一个已婚的人再与另一个人结婚,就犯了重婚罪;如果他偷偷与第三者同居,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近来兴起另一种婚姻——网络虚拟家庭,或者叫网络同居、网婚。据本刊调查,在网婚一族中,70%的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95%的网婚男女根本没见过“同居一室“的另一方。40%的网民对网婚持无所谓态度。70%的网民认为应该规范网络行为。如今,网恋、网婚正大行其道,部分上网成瘾的网民甚至把网络当成现实生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亚玲 《发展》2009,(11):74-74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本文根据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必要性的研究,提出了社会工作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从一个侧面为网络成瘾的探索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瑾 《黑河学刊》2011,(5):147-148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不容忽视。随着网络和大学生的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网瘾问题在大学生中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一些网络成瘾导致的犯罪现象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分析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各种危害,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络成瘾,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1.
李东 《魅力中国》2011,(2):211-212
本文从网络成瘾的定义、诊断标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的原因等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的网络成瘾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网络成瘾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高校学生的网络被害与社会安全感缺失之间的关联,文章抽取苏州、合肥两地4所高校的学生800名,发放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问卷、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CSQ)和Young网络成瘾损害量表(IAII),收回有效问卷714份。结果显示,社会安全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等月消费学生与高、低月消费组在职业安全、身体安全两个维度及总安全感的得分上差异显著(P<0.05);网络物质受害组在家庭、公共、社区和身体因子及总安全感的得分差异均显著(P<0.05);网络成瘾组与安全感各因子关联显著(P<0.001)。因此,高校学生网络物质性、精神性安全状况均与其社会安全感相关,安全感总分可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3.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非人性化等特点,使得个体道德自律对于网络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培养网民的主体意识、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行为约束机制、培养网民的“慎独”精神等方式来培育网络社会的个体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4.
熊书梅 《魅力中国》2011,(14):394-394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人类原有的信息加工、存储和传递方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关的心理疗法和预防策略,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关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交往在二者关系中产生的作用。采用由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合订而成的网络问卷对在校2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倾向和心理素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网络交往对其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不过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申亚妮 《新西部(上)》2009,(8):170-170,150
网络流行语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是网络文化的缩影,有很强的网络语言代表性.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表达了网民意见,体现网民时代特征,是网民对社会环境认知变化的反映.对此,要加以重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我概念因素分析表明,学生风络成瘾倾向相对较高,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事实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无法控制自己适度上网而产生了成瘾倾向.因此,高校、家庭甚至社会应该直面现实问题,重视大学生网络使用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反腐作为我国反腐事业的新形式,是网络社会监督权力的新模式,在反腐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反腐的兴起有其内部发展动力,并存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合理性,深受广大网民及官方政府的青睐。但由于网络反腐本身的偶然性、娱乐性等不足严重制约了网络反腐的发展,给国家、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完善网络反腐,充分发挥其优势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分析,认为网络反腐制度化、规范化,即通过确定网络反腐主体、搭建网络反腐平台、明确网络反腐相关法律责任等是将网络反腐效能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价值观教育、采取“导师制”等方式进行预防,以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张露  王贵川 《魅力中国》2011,(2):111-111,106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随着新媒体的“爆炸性成长”,不仅传媒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革新。本文主要讨论新媒体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影响的深入,网民人大代表得以诞生,“网民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同时网络问政、网民参政议政、网络反腐也成为了热点,大大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