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币研究>2003年第2期刊载候海智、刘百林同志的大作<传形五铢说蜀汉>,所提供的五铢拓片应为东汉钱币,不是蜀汉五铢.  相似文献   

2.
陕西<钱币研究>2000年4期刊出<汉成帝延陵东侧出土的五铢钱>一文,内中拓有三图.钱文秀美,钱形规整,确是一种精美的西汉三官五铢钱.西汉三官五铢的分期、鉴别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经常探索的一个课题.延陵出土的五铢(下称延陵五铢)是不是成帝时期的,确有必要对其识别.  相似文献   

3.
2003年初,笔者在咸阳二0二所发掘了9座汉唐墓葬,出土了一批汉唐钱币,经整理,完整、清晰可辨的有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共计362枚,现将这批钱币介绍如下: 五铢,360枚,8座汉墓均有出土,可分为7式.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日前在一农妇家中见到大约三百多枚古钱币.据她讲出土于成都某工地.这些钱币大多为五铢、五朱、剪边五铢和五铢,有少量汉半两、货泉、蜀五铢、直百五铢、轻薄小型大泉五十、直百、定平一百、太平百钱、汉兴、丰货等.我选了其中10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2年春节前夕,襄樊市襄阳区(原襄阳县)古驿镇黄渠河乡张坡村一村民在自家小院内挖埋水管时,发现一东汉窖藏钱币,共出土钱币55公斤.经笔者清理共有钱币19616枚,其中东汉五铢占98%.  相似文献   

6.
咸阳市东郊一村民1999年取土时,从一座已毁的汉墓中捡到五枚钱币及一方铜印.五枚钱币均为方孔圆钱,其中有大泉五十、五铢及货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2002年5月21日,陕西省钱币学会召开西汉"赤侧"五铢学术座谈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上海市钱币学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大系>总编马飞海、陕西省钱币学会各方专家姚世铎、阎福善、党顺民、王卿、周延龄、王泰初、孙岩、牛群生、郑盈、张虎安、和广汉、陕西省文保中心助理研究员梁小晴等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陕西省钱币学会会长李实参加会议,并致欢迎词.会议由陕西省钱币学会秘书处袁林主持.  相似文献   

8.
圆方 《西部金融》2010,(6):88-88
2010年5月14日下午,陕西省钱币学会召开钱币研究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陕西省社科联学会部副处级调研员梁亚娟,陕西泉界专家、学者和知名收藏研究人士,河南省钱币博物馆馆长于倩等共计30人。会上,把西安视为自己老家的著名学者型钱币收藏家杜维善先生专程从上海赶来,向与会者分别赠送了他亲笔题字的新作《五铢图考》(上)(下)。  相似文献   

9.
赤仄五铢,对"赤仄"这两字的理解以及它的形制特点的探讨,困扰了钱币界多年,这个汉武帝留下的千古之谜,迄今仍无谜底.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西魏大统6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五"字交叉为直划,铜色微红,铸工尚佳(图一)为大统五铢钱. 隋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9月废北周、北齐旧钱,采用西魏的型制铸行"五铢"新钱.世称"开皇五铢".又因后来为取缔私钱,曾在京兆各关隘置百钱为样,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重铸,故又名为"置样五铢"(图二).台湾著名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在他的<中国古钱讲话>中写道"惟大统及置样两种五铢之混淆,仍有未明之处,故隋钱之证明,至今仍在争议中."笔者正好也有两枚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五铢"钱为佐证作一区分,测的数据列表如下:供泉界同好教正.所测数据也基本与2002年11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79页"试论隋置样五铢的重量形制与分期"文章中测得大统、置样五铢的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12.
唐高祖李渊为整治混乱的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和其他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更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设计意味.开元通宝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它与秦半两、汉五铢钱并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钱币,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我国钱币铸造的楷模,其铸钱艺术和工艺也对其他国家铸行钱币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卫文江 《西部金融》2001,(10):63-64
公元295年鲜卑占据平城(今大同市),公元398年天兴元年,由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国都来平城,并确立"东至代郡,西及善元,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东至大同县东,西至右玉县南,南至代县西北,北达左云县北)的疆域定为"畿内之田".在平城货币流通一直处于实物经济状态.随着地域扩大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495年以后铸行了"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币后,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独特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均参于的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01年<西安金融·钱币研究>第11期上发表了拙文<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根据其形制特征及史料记载,把它定为梁天监五铢的一种版式.主要史料引自<古钱大辞典>下篇第161页摘录的南史中的一段话,即"南史南平王伟传,天监元年,封建安王,初武帝军东下,用度不足,伟取襄阳铜佛,毁以为钱."根据这一记载以及<隋书>食货志所说:"梁武帝乃铸钱,肉号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之说,笔者认为,南平王肖伟所铸之币必遵循武帝铸币形制,同时根据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特征所以得出了上述推测.文章发表后似觉意犹未尽,两年多来,又得内部五铢数十品,除一枚为蜀五铢外,其余均形制相同,现选拓15枚附后,并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七期<钱币研究>程宣本先生<少见五铢钱"宽头"五>一文,从所拓之图看,该钱铢字金旁三角形宽大,朱部上下部都圆折,一望而知是东汉五铢.  相似文献   

16.
近集得曹魏五铢两枚,一枚钱文横读五铢,径23,穿11.5毫米,重2.1克,右边残缺一块,"铢"字锈蚀不清,背稍移范(图1).一枚钱文横读五铢,文字隐起,面上正中有一卧"五",暂读"五五铢",径23,穿11毫米,重2.5克(图2).上述两枚钱币均广穿,周边有毛刺,廓压钱文,制作不精,完全是曹魏五铢之形制.此钱得之一农民之手,自称是金村人(曹魏故城内一村名),种树挖坑挖出的,同出还有几枚汉剪边五铢钱(本文不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18.
郑明科  己文 《西部金融》2009,(11):86-86
图1是2009年9月1日开学发放给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上第186页的"曹魏五铢"钱币图.该教科书全称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发行,本册主编马世力.  相似文献   

19.
2005年8月中旬,泾阳县农民在其县城南边的泾河滩挖沙时,挖出很多古钱币.笔者有幸见到其中一部分出土币.通过拣选和辨认,出土钱币年代最早为西汉的剪边五铢,最晚的是唐代的乾元重宝.尚能辨认出的还有新莽的大泉五十、饼货泉和唐代的开元通宝等,其余的因磨损严重或古钱文字浅夷均无法辨认,但从形制来看应为东汉或六朝的五铢钱,在这批钱中还意外发现一枚外国钱币.经与有关资料查对,这枚钱币是波斯萨珊朝沙卜尔二世的银币.  相似文献   

20.
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废止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钱币.既有图案,又有缀文的五铢钱与同时代的缀文半两钱,见之于出土报告和著录的却不多,钱上缀文超过八个字的五铢与半两钱.更是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