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widden component of the composite swiddening system practiced by the Tay ethnic minority in Tat hamlet, Hoa Binh province in Northern Vietnam. This farming system is thought to be suitable for the uplands where land degrada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The common swidden rotation of two years of rice, two years of cassava and five years of bush-tall grass fallow was evaluated for the extent of land degradation during the cropping period by nutrient balance analysis, and for soil nutrient status throughout the swidden cycle through soil analysis. Four fields representing the individual years of cropping and three fields representing the first, the third and the fifth years of bush-tall grass fallow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measurements. Nutrient balance analysis indicated substantial losses of all major nutrients, particularly K, in all cropping years. Soil analysis also showed a decline in soil fertility during the cropping period and a partial restoration of soil fertility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 However, only five years of bush-tall grass fallow was not sufficient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level of soil fertility. Thus, swidden fields in Tat hamlet are degrading,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their land-use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2.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urrent land policies in China and Vietnam on women's entitlement to land, women's wellbeing and gender power relations. The ethnographic study of one village in each of the two countries contextualizes women's lives in the kinship and marriage system in which power and gender relations are embedded. Current land policies, when implemented in the existing kinship and marriage system, make women's entitlement to land more vulnerable than men's, limit women's choices and weaken their power position. Variations in kinship rules in the two countries lead to different outcomes. In the Chinese village the dominance of patrilocal marriage and exogamous marriages limits women's access to land, whereas in the Vietnamese village the rigid concentration of inheritance to males puts women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mmunities of rural China and Vietnam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gender and kinship when study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act of land policies. 相似文献
3.
An assessment of policies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 in Europe and selected member states
This paper analyses soils-related policies in Europe and in selected member states and regions. Our approach breaks down policy packages at European,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into strategic objectives, operational objectives, policy measures and expected impacts, and asse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elements and soil stakes. Four major policy packages, both at EU and national level (CAP-I, RDP, Environment, national initiatives) were analysed. A numerical scale was developed to quantify the level of “embeddedness” of soil stakes in these policy packages. We found that countries better embed soil stakes into their policies when they also put more efforts o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turn, countries with a high embeddedness level, with high trust in European institutions and that make more efforts towards renewable energy, tend to propose a wider variety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farmers for dealing with soil stakes.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质公园发展速度迅速,近年来暴露出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多种不足之处。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管理体制与建设现状调研,分析赤峰市域范围内所有地质(矿山)公园在公园管理、资金使用、运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合其长远发展的管理及运营建议。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探究了适合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的管理及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旨在实现国土资源全要素信息的集成与整合。基于此,对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模式进行定义,给出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并分析该系统概念模型和应用模型,从技术架构、系统开发模式、业务处理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徐州市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强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4):5-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两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存在相同之处,如中日两国同为人多地少的国家。本文对中日土地利用的分类、规划管理、法制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日本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在发展实践和研究领域使用获得性分析范式来解释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比产权分析有更强的解释力。使用获得性分析范式分析了政策管制和潜规则对林农收益获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管制对林农获取林业收益的获得性有不利影响;由于政策管制在地方的适应性较低而使得地方的利益受损者发展潜规则来抵制政策。林农也通过潜规则来增强获得性,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其它利益主体发展的潜规则而间接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在潜规则背景下,林农的利益始终无法得到合法和合理的保障,林农的利益被过大的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所抵消,或因为中间商采取欺骗和市场垄断而受损。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研究农民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的受偿水平,并检验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CVM法和Tobit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山东省临清市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为704.22元/m2;年龄、外出务工年限、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供养系数、对宅基地政策是否了解及其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等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是否参加新农合或其他保险、区位变量、非农就业稳定性变量则对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增强农户退出宅基地转向城镇非农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坐标网格农用地标准样地体系构建方法及应用——以佛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经纬坐标网格法建立标准样地体系的技术路线,以及标准样地体系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农用地质量监测与分等成果动态更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的划分和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结合佛山市农用地分等的有关数据对两种方法建立的标准样地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坐标网格建立标准样地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现行方法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清末晋南地区临汾、洪洞、赵城三县境内的引汾灌渠——通利渠为例,通过对水利组织结构、权限、内部关系、选举换届、经费来源等的研究,复原了清朝末年该地区乡村社会水利的管理与运行状况,探讨了水利灌溉系统的性质。认为灌溉系统作为地缘因素突出的水利实体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但仍与国家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发生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寅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4):72-76
实物地质资料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本文从管理体制、管理政策及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等几个方面对国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作了全面介绍,并针对造成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较差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马克思的内外因理论,从内外因素整合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以2017年新疆南疆三地州的农户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A-F方法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农户在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技能培训、公共交通服务和疾病等方面贫困特征明显,面临多维贫困问题;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54.9%,多维贫困指数为23.58%。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显示,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疾病是导致农户多维贫困的主要内部原因,而公共交通服务是其主要外部原因;按是否收入贫困农户分解显示,非收入贫困农户也面临着多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潇宇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3):132-138
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山区沿江城镇建设与发展却常受到特殊地形和崩塌、滑坡、水库塌岸等地质灾害的限制和约束。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为扩大增加地质环境容量很容易造成过度开发,对城市地质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破坏。以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城市中的巴东、巫山、奉节三座城镇为例,通过预控制管理的理念来指导沿江三城镇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其建设中实施的预控制措施及成效进行了梳理分析,为同类型城市地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提供借鉴,为进一步研究地质环境资源保护预控制管理提出了思路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熟人社会、村庄动员与内源式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源式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收益保留在本地。乡村内源式发展离不开本地化的社会动员。然而,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村庄内源式发展中的动力来源或动员机制,忽视了村庄内源式发展的具体场景,即嵌入乡村发展的熟人社会基础。本文采用单案例嵌入性分析方法,从陕西省袁家村的发展实际出发,探究熟人社会在村庄动员中的背景因素及其动员机制。研究发现,乡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三大特征——熟人关系网、人情机制和面子观,具有增进信息对称、充当资源传输网络、鼓励先富带后富、维护村庄共识的作用,进而可助力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观念动员,推动村庄内源式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相似情况下各城市的土地面积数据与经济数据相关分析,能为基于横向对比的土地利用数据预测提供参考。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与经济数据散点拟合模型,并探究模型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与天门市处于同一城市化水平,且此5个城市土地面积数据与经济数据的拟合模型具有很大相似性,其中5个城市的耕地数据与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拟合模型相似度最高。以此认为,基于相似性的横向对比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损益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究区1999—2005年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基本不变,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研究结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用地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土地流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大难题。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主要以出租为主,其中大部分农民都会选择中短期转让,并且土地转让后土地出现多元化使用,也适当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研究探讨出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正规化程度不高,规模化转让偏低,相关的服务与福利也不够完善等问题,并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强调了政府在这一转让过程中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对相应政策的改进与大力宣传。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的严峻形势下,探索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来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效途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安徽省全椒县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具体成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思考。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整治是当前深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性突破,更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与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以北京市4个生态涵养区的治理案例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分为村民自主供给、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多元共治4种主要模式,通过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4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4种模式各有利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村"两委"群众基础好、有资金支持的村庄适宜推行村民自主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的乡镇适宜推行政府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乡镇适宜推行市场供给模式;各相关主体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且有完善联动机制的乡镇适宜推行多元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