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中国科技产业》2010,(2):136-138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著作的销量已经超过1400万册。据英国《金融时报》证实,他最负蛊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之后,约翰·奈斯比特先后进入犹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此后曾供职IBM与柯达公司。1963年他进军华盛顿,担任肯尼迪总统的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约翰·奈斯比特还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奈氏幸福     
约翰·奈斯比特出了新书《定见》,回溯20多年,奈氏当年的《大趋势》全球共销售了900多万册,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达两年之久。和当时引进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冯久玲女士曾作为助手、合作者与约翰·奈斯比特共同创作完成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亚洲大趋势》一书。最近她又在中国大陆成功地推出其畅销书《亚洲的新路》。本文是冯女士在今年1月访华期间应邀特为《中国国情国力》杂志广大读者撰写的。  相似文献   

4.
奈氏幸福     
约翰·奈斯比特出了新书《定见》,回满20多年,奈氏当年的《大趋势》全球共销售了900多万册,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达两年之久,和当时引进中国的《第三次浪潮》一起极大地冲击了当时人们的心灵, 不知有多少年青学子为书中描写的未来激动不已,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相似文献   

5.
<正> 一、引言:人类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一切皆流。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于19世纪末20世初跨入了工业社会,现在正向信息社会迈进。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专家约翰·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畅销书《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发展经济的动力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在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信息作为一种新资源,并把发展信息科学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运联系起来。正如《世界的挑战》一书的作者、法国人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Jean-Jacques Servan-Schreiber)所说的那样:第三世界各国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取决于无价知识的运用。信息技术的采用将使他们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而不是尾随其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整个世界舞台正上演一出大融合的戏剧"。(约翰·奈斯比特语) 经过长达15年的艰巨谈判,中国即将"入籍"世贸组织。这对于蓬勃拓进的中国经济来说不啻将获得一个空前的良机,同时也会遭遇多重严峻的挑战。王泠一、王如忠博士及潘力剑等专家的专题论文,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十一年前,当约翰·奈斯比特以其宽广而透辟的眼光关注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态势时,特别指出:"亚洲必须通过加固它的基础结构来支撑进取精神,并加强其在全球信息时代的竞争力。"同时语重心长地告诫:"要在短短几年内,走完欧美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路。如此超速度发展,势必要给人民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如今,奈翁言犹在耳,域中体味至深。  相似文献   

9.
于歌 《中国报道》2009,(10):12-17
大约在十三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在旅途中发现了庞大的宝藏。在他随后完成的《马可·波罗游记》里,在对不同风俗、物产和轶事奇闻的描述中,中国的城市仿佛成为尘世中最为繁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预言:“500年前世界贸易中心开始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而今天它又从大西洋移往太平洋,而贸易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迁移的动力,是亚洲的经济奇迹。”这一预言正在变成现实。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三足鼎立,亚太第一》文章(见本刊第二期)鲜明地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开始形成欧、亚、美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了瓜分世界市场的三个经济区域或贸易壁  相似文献   

11.
焦勇兵 《宁波经济》2009,(12):25-27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183;奈斯比特指出,数字后面往往能显示趋势的端倪,因此,决策者应该根据数字分析和判断自己未来的走势。  相似文献   

12.
4月3日,能容纳200人的大连理工大学主楼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应邀到校为该校师生作《这个世界可知吗》演讲的艾伦·麦克法兰,向包括本刊在内的大连市慈善总会等多家单位捐赠1000本他撰写的《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一书。  相似文献   

13.
荆墨 《中国高新区》2011,(7):120-122
一位是有着“中国形象大师”、“中国公关领袖”美誉的赵启正先生,一位是写过超级畅销书《大趋势》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在其共同的著作《对话:中国模式》一书中,就中国发展模式及世界未来走向等热点话题,两位学者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为人们理解今日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法官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一些钱.他说那个农夫曾向他借了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你父亲欠我的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  相似文献   

15.
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潮渊源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时代,《国富论》对“学习一种才能”所费的资本已有论述。到了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时期,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终于破土而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他的著名演讲“人力资本投资”中,首次以“人力资本投资”解释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金投入。从此,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对它的研究渐趋深入。  相似文献   

16.
约翰·汤姆森,生于英国爱丁堡。1869年汤姆森再次来中国,从香港启程,经过广州、台湾、汕头、厦门、福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然后沿长江溯流而上,直到贵州。以后又北上,到达天津和北京。1873年,他的大型报道中国的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在英国出版,其中发表了他在中国拍摄的二百幅照片。  相似文献   

17.
书讯·战略     
《定见》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于26年前写就的《大趋势》,成功预见了网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概念。“定见”或称为心态,心态不同,即使观察相同的事件,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在书中,奈斯比特总结了多年来指导他做出分析预测的11个重要定见,并提出了对未来的五项新预测。  相似文献   

18.
冯丹  程鹤 《理论观察》2006,(3):42-43
《丹尼尔·马丁》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继成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后的另一部巨作,在叙事艺术和文本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丹尼尔·马丁》中的叙事艺术中,我们看到福尔斯如何采用叙事技巧将小说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之中,以此揭示和表现西方社会破碎的“自我”本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7月3日】苏丹南部陷入了对自行车的狂热之中。随之风行的,是用来插在车把上的一束束装饰性假花。“如果你有一辆自行车,那就得要花,它们太美了。”约翰·杜特解释说。他曾是苏丹反政府军的一员,现在一家丹麦慈善机构当保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情国力》杂志1995年第2期有俞德鹏先生写的《城乡平等化——理性和正义的要求》一文。文中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了目前我国存在着农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现状和城乡差别呈越来越大的趋势。他指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处处显示出对城市居民的优待和对农村人口的歧视,它使占全国人口80%的公民普遍处于一种权利十分微弱,并使他们饱受由此引起的各种痛苦,不幸贫困、愚昧与落后的折磨,其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已十分明显。"他还引用了约翰·罗尔斯的话:"正义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