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下一个任务:品牌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电业在风行品牌并购,化妆品业也在风行品牌并购……整个中国的竞争性行业都在面临重新洗牌的;中击。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恰恰是风风火火并购后的“静悄悄”:品牌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外物流》2006,(11):31-32
家电市场是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中国家电业处境艰难,而向流通要利润是中国家电业亟需攻克的堡垒,也是现阶段家电业最大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哪个行业的利润高,就进军哪个行业,家电业一直在简单地复制原有生产要素的制造模式中国最大的彩电企业长虹最近并购了中国第四大冰箱企业美菱,引起了整个家电舆论的关注,大家将更多目光投向长虹能否成功运营这个白色家电品牌。能否运营成功的答案不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事件背后的产业变化:中国家电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经济的角逐。一直以来,国内家电业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建立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叶秉喜  庞亚辉 《经营者》2004,(1):100-101
只有把脉家电业律动的趋势,才能够未雨绸缪。我们梳理并大胆预测了2004年中国家电业即将出现的八大变化,让我们一起检验。  相似文献   

5.
一、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的过程及结果海信收购科龙被称为国内家电业规模最大、收购资金最多、难度最大的"并购"案,并购企业的规模(被购目标年销售额84亿元)和并购金额(收购金额为9亿元)双双创下了中国家电并购史新高。2006年4月24日,科龙发出了关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股份转让补充协议二的公告之后,作为收购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顾雏军格林柯尔系的影响,家电业的并购频频上演:9月15日,海信以9亿元的天价从顾雏军手中接过科龙电器26221.22万股法人股,总持股占总股份26.43%,一举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11月10日,长虹以1.45亿元的"超低价"抱得美菱归。海信和长虹的不经意间的一出手,却有可能重新塑造家电业的格局。海信和长虹这两家长于黑电却又短于白电的企业,分别把原为白电高手的科龙和美菱购入囊中,迈入了中国综合家电生产商之列。或许是受到并购的鼓舞,海信和长虹都摆出了少有的高姿态:收购科龙后,海信的空调产能已跃升至800万台左右,有望跻…  相似文献   

7.
黄燕  郭埙 《中国企业家》2016,(Z1):98-102
海尔并购GE是中国家电企业国内竞争全球化的缩影,向海外要增长或许成为2016年的主旋律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中国土豪海外扫货的价码倒是水涨船高。1月15日,停牌2个多月的青岛海尔终于发布公告,斥资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5亿元),买下GE家电业务,这一价格一举秒杀王健林买下传奇影业的35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的最大收购案。事实证明,外媒预测的40亿美元收购价太小看中国买家了。此次收购完全是现金交易,除了海尔自有资金之外还有并购贷款,估计贷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内资零售业并购事件不断。去年2月,物美斥资3.7亿元收购北京超市连锁企业美廉美;两个月后,物美重拳出击西部,以1.7亿元收购西北上市零售企业新华百货;9月,物美再度斥资12亿元收购江苏时代超市50%的股权;去年下半年,香港联交所上演国美、永乐合并大戏,宣告国内家电业从“三国”鼎立进入双寡头垄断时代。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26日,科龙电器召开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由海信推选的9位董事候选人顺利当选,在随后的董事会上,汤业国当选为科龙电器董事长,苏玉涛当选为执行总裁。历经9个月的“海信收购科龙”一案,终于临近收官。这一国内家电业迄今为止并购资产规模最大、收购价格最高也是并购重组程度最复杂的收购案的棘手之处在于,科龙电器是一家濒临破产、诉讼缠身、股权冻结、账户被封、大股东人身自由受限等的企业,海信空调对其实行股权收购应该说是冒很大风险的,其并购利益何在,动机若何?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并购预期协同效应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潘秀林 《企业文化》2009,(10):15-16
海尔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电业从小到大、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到美国跨国并购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但怎样并购、如何规避并购风险等问题,中国企业却心中无数。如何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企业到美国跨国并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家电业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而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最近十几年,已在全球同类产业中取得显著地位。目前,中国家电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制造体系,从最初引进和购买技术、直接引进生产线到现在形成海尔、格力、美的、海信、长虹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中国民族家电企业集团,产品在国内拥有近80%的市场份额,其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充分显示了我国家电企业的实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如何到美国跨国并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企业到美国并购目前已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本无可厚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并购“好吃未必好消化”,并购谁、怎样并购等细节和技术问题,中国企业心中没数。其实,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心急不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宏观层面的动因,有企业层面的动因,也有技术层面的动因,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就此展开议论,主要论述一下中国企业到美国跨国并购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丁洪 《财会通讯》2009,(3):101-102
一、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的过程及结果 海信收购科龙被称为国内家电业规模最大、收购资金最多、难度最大的“并购”案,并购企业的规模(被购目标年销售额84亿元)和并购金额(收购金额为9亿元)双双创下了中国家电并购史新高。2006年4月24日,科龙发出了关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股份转让补充协议二的公告之后,作为收购方的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之母公司——海信集团正式对外宣布,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以6.8亿元最终完成对格林柯尔持有的科龙股份的收购,股权过户手续计划在2006年5月1日前正式完成。  相似文献   

15.
家电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滞后与缺失使国内家电市场一直动荡不定,品牌之争、技术之争、价格之争……市场硝烟一再掀起,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家电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标准化建设在全球市场的落后地位是家电业不断出现贸易壁垒的重要诱因之一。业内人士指出,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否则,更大的损失还在后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家》2007,(8):95-95
2007中国并购年会(第五届)将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主办,于2007年6月6日在天津召开,年会将围绕“全球与中国:并购环境”、“战略产业与国家经济安全”、“并购的融资制度”等重点议题展开。来自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各个产业的企业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学者专家等并购业界的精英们将再次聚集在一起,总结中国并购重组格局探讨中重并购重组发展趋势,“2007中国并购年会”将再度成为中国并购业界、中国经济界的盛事。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跨国公司参与了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进入21世纪后,并购浪潮的趋势有增无减,从传统行业进一步扩展到科技和金融业.并且中国的企业也开始登上了跨国并购的舞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回顾近年来的重大跨国并购事件的同时,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几个主要特点以及未来并购的趋势,尤其关注中国企业的几大跨国并购事件,以此为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新特点与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英 《企业活力》2006,(11):56-57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跨国并购是一个经济体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就目前跨国并购的背景而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本条件,而众多陷入困境的外国公司和日益严格的反垄断法给中国公司跨国并购提供了市场机会。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在积极应对外来竞争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国际化的步伐,掀起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热潮。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舞台上的角色,正从卖方向买方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出现的并购热潮,企业并购定价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企业并购定价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历史较短,并购定价存在许多的缺陷,本通过分析并购定价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相应的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球资源重新配置最有效、最灵活的方式.企业并购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是亚太地区继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后的第三大并购市场,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41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令人诧异的71%;2005年,中国公开的并购交易数比上年增长了14.5%,达到857宗。 如何以最低的并购成本获得最高的并购收益,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迅速“做大、做精、做强”,即1+1〉2的目的,是并购方关注的重点。财务问题贯穿于并购始终,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企业并购的财务规划,如何进行财务操作,并购给企业带来怎样的财务影响,并购的态势走向如何,如何选择最佳的并购方式,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