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界名家》2004,(10):74-74
《十面埋伏》火爆上映,虽然票房赚得盆满钵满,但口碑却连《英雄》都不如,一时间恶评如潮。有关《十面埋伏》的花边新闻、幕后故事汹涌澎湃,其中张艺谋在乌克兰种花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尤其值得企业经营者深思。  相似文献   

2.
大雅  平江  铁夫 《商界名家》2005,(4):78-85
2005年1月,张艺谋放下手中尚未完工的《千里走单骑》,穿上他的黑色中山装,高调远赴洛杉矶,期待抱得“金球”归。只可惜“热脸再次贴了冷屁股”——呼声甚高的《十面埋伏》最终不敌《深海长眠》,饮恨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而后在1月25日晚公布的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名单上,《十面埋伏》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相似文献   

3.
魔鬼在细节里,品牌在消费者的心里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国产电影年。理由当然多多: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高票房已连续3年被国产影片“占领”2004年更是遥遥领先——《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的国内票房均相继过亿,而全球卖座影片《指环王—王者归来》的中国票房只是8600万元;二是据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1月6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825亿元,  相似文献   

5.
《市场周刊》2010,(9):122-122
没有《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刀光剑影,没有《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绚丽的小山村和感伤的交响配乐,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一部”朴素的片子”。与老谋子上一部作品《三枪拍案惊奇》的疯闹截然相反,张艺谋用最平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纯净而悲伤的爱情故事。从黑色恶搞到至纯至真,张艺谋似乎在重拾自己最初的电影梦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告》2006,(1):25-27
《功夫》整部影片运筹策划得严谨细腻,不是靠恢弘的营销概念取胜,而是靠扎扎实实的营销技巧,做点滴细节工作胜出,把《功夫》的相关信息如海水层涌一样一浪一浪地推给电影消费者。这部影片最后取得了将近1.6亿票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李佳 《广告导报》2008,(5):36-38
“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办报,而是用营销的策略来经营报纸”,《重庆晨报》执行总编张永才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告》2006,(1):20-24
《英雄》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整合营销的盛大成功典范,创造了中国电影媒体的首个最规范化度量标准,并获得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的广告价值回报——2.5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收入。毫无疑问地成为2002年中国娱乐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头号大事件。它对中国电影市场推广模式,电影媒体广告规划开发,电影后产品设计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让人大开眼界,更为电影行业带来了一股整合创新之风!  相似文献   

9.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带给报纸行业的,是广告收益的直线上涨,中国的报业,正走入一个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赢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沈虹 《广告大观》2014,(11):115-115
日前,笔者接受一个国际品牌研究公司的访问,谈及品牌-消费者协同创意在数字时代品牌建构过程中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时,对方不胜感慨,认为我对未来的品牌建构抱有太过理想化的倾向,而且力主协同创意在品牌建构中的重要显然有些激进。消费者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愿意参与品牌创意,成功的案例也屈指可数。这样的事实笔者自然是同意的,但问题究竟在何处?个人认为,品牌建构的目标是不变的,品牌的核心价值也需要长期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