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2.
袁金霞 《特区经济》2009,(5):136-138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拥有重要创新性的内容,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为此,要创造法律、经济和市场等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切实把握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推进改革中,坚持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等基本前提;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当前在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要重点把握产权问题、规划问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问题、征地制度改革问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4.
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嵌入和依托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以及城乡间的均衡分配.我国应积极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从规范数字经济分配关系、加强对数字经济领域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着力扩大线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稳健前...  相似文献   

5.
盛毅 《北方经济》2017,(3):27-30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如果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要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依赖于中高端产业结构的形成.当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行业中时,由于这类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从业者收入普遍较低.只有从业者普遍进入资金密集尤其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等收入群体才可能扩大.目前,无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还是从各产业内部结构看,抑或从主要就业岗位看,支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产业结构尚在形成之中,应通过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中高端行业发展,推进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并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2021年8月,《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明确了“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行动,打造合理、有序、活力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目标。由此可见,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7.
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更是亿万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本文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未来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文章认为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就是解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问题要正确把握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大力发展,中国正迈入中等收入偏高国家的行列,但仍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已步入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否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关键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步伐,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国企改革,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数,降低贫富差距,缩小基尼系数,实现收入群体的橄榄型分布,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进入发达经济体和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针对不同阶层的收入问题提出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全面把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合理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相似文献   

1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具体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这是须要认真研究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按要素贡献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途径.这就须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私有产权、为低收入者提供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要素的制度安排等条件.  相似文献   

12.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研究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对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莹  杨春凤 《广西经济》2023,(5):130-135
中等收入群体大多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较强的消费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另一部分人也要富起来,并带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教育人力资本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借鉴和比较已有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算文献的基础上,使用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将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位数的75%~150%界定为中等收入群体,测算了我国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教育投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原因。因此,为扎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描绘的民生新图景,引发与会代表热烈讨论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报告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渐扩大、方式日益多样、市场化趋势明显。但是,由于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农村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面临现实困境。要破解困境,必须明晰土地产权和明确土地物权归属、完善农村土地治权结构、规范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深化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法,并对近年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作了判断,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有效途径,逐一从上海从业人员所有制比重变化、最低工资线、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者从业初始文化程度、限制高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的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牧云志  何晓媛 《改革与战略》2010,26(5):137-139,142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确定中等收入的范围和比重,但目前对该问题没有十分有效的定量方法。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确定了浙江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的范围,运用正态分布原理预测201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将达到32.9%,最后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于刚 《辽宁经济》2012,(11):31-36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中等收入界定及其测算方法、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变动趋势、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的条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应坚持的原则,以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措施,并建议慎提发布"中等收入群体指数"。  相似文献   

19.
于刚 《辽宁经济》2012,(10):31-37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中等收入界定及其测算方法、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变动趋势、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的条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应坚持的原则,以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措施,并建议慎提发布"中等收入群体指数"。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效率提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土地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表面上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根源则在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问题,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制度性障碍.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突破城乡土地二元分割,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