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9年结合土壤普查,在农安县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参照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草案,拟定《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暂行技术规程》。1981年在全省铺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在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下,实行农业、林业、水利、农垦等部门分片包干办法。调查所需航片、地形图,统一由省提供,航片大部分是1976—1977年拍摄的,共印20万张。全省共培训动员七千多人参加调查。  相似文献   

2.
利用SPOT5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利角变化极为频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耕地,必须查清各类土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原有的土地利用变更手段较落后,精度难以保证,基础资料已经无法做到图、数、实地相一致,实践证明,采用3S技术、利用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CORS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展村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底图。研究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研究区域,利用CORS系统测量像控点,对无人机航测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和检验。研究结果:CORS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相结合,是一种便捷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研究结论:该方法方便了局部区域大比例尺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门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对海门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据。寻求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星土地变更调查信息系统”软件,建立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简称建库)面积误差主要来源于原始资料、扫描过程、矢量化过程和数据处理程序;根据以图幅为单元进行理论面积(一级地类面积)与计算机自动产生的面积(一级地类面积)为对象进行误差分析表明,用“地星土地变更调查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建库工作,完全能达到国土资源部建库的精度和目前国土部门的数据转换,即由详查数据+历年变更数据模式向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转换。  相似文献   

6.
利用1:25万纠正彩色卫片,参考不同时态卫片和1:5万地形图,编制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影象图,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研究试验工作,从1980年6月到现在,我们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利用差异历来是世界各国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问题。本文应用系统论观点视土地利用为土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认为土地利用差异的实质是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上的差异。以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有关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从区域层次上和时空尺度上着重研究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规律,为全面研究区域差异与区域间生产要素(土地、劳力、资金)重组和编制全国与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AHP方法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应用AHP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咸宁市的特点,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土地利用总体水平等方面对成宁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咸宁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亟待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较高:土地利用总体水平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南岸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是南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今后土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采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相应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汨罗市土地利用信息进行解译分类,经野外核对后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文中探索了利用3S技术快速、准确地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几个技术方法问题,以实现短周期调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为新一轮全国土地详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及覆盖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卫星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定量分析新疆于田绿洲近15年来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从斑块的破碎度和景观形状的复杂度,以及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空间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该文通过深入农户调查和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从广西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广西粮食安全生产问题,认为广西粮食生产赶不上人口发展需要,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农户产业结构调整对广西粮食安全生产已构成严重危险,粮食安全生产不容忽视,提出了加强粮食安全生产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信息技术应用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北京郊区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是农业区划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北京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城市化过程强烈影响郊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该文运用"3S"技术,对2007年北京郊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3S"技术是快速获取和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完善工作需要对基本农田现状进行调查清理,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提供基于3S技术支撑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思路。结果表明,以3S技术手段进行基本农田现状调查清理,能快速、准确查清基本农田现状数据中不符合基本农田划定要求的地类,能满足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的需要,将更好地在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RS和GIS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遥感资料的解译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构建了一套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曲阜市城区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作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成像光谱技术及其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出现并于20世纪90年代蓬勃兴起的成像光谱遥感技术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代表了遥感定量化的发展方向。成像光谱技术提供的连续窄波段成像技术,使它在地质填图、精细农业、资源调查等定量遥感应用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土地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研究成像光谱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成像光谱技术及其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并对利用成像光谱技术进行土地动态监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空间遥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土资源调查监测手段,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精度高、现势性强、弥补人为性偏差等优点.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在土地利用监管中起到保证土地规划执行力度、严格土地批后监管和加强地类管理的作用,尤其在经济效益方面,能有效避免由于违法违规用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沂蒙山区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分析了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状况,提出了水土保持策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坡地退耕还林,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