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 《山西农经》2023,(3):127-129
大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对于促进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在共同富裕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红色文化主力的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需要在城乡融合、区域发展的视野下,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高质量发展,为湖南“三高四新”的发展目标作贡献。文章拟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大湘西红色文化的资源条件,对大湘西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出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着全国各族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牢固根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成分多元的革命老区,而且有别于一般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特质显著、发展依赖政策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掘丰厚的红色资源和革命元素。具体到实践,亟待在审视均衡性治理与国家化整合、政策衔接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历史牵绊与现实挑战,把握政策联动、社会巨变、生态治理、文化集成的“后发”优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振兴行动的开展,需要加快产业融合振兴,积极培育“红色产业+民族特色产业”;就地盘活党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发挥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浸润功能,防止返贫文化惯性并防范民俗异化;有效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扭转民主治理的“少-边-穷”困局。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价值。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保护利用空间大。进一步开发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资金投入,培育专业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可以更好地助推兵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黑龙江省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在红色乡村建设、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和民族团结工作上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缺少相关高素质人才、乡村红色文化开发思路趋同、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为此,要强化政策引领、强调特色鲜明、推进深度融合来破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助力黑龙江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张师莫  周军 《农业经济》2023,(4):139-14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深耕红色沃土,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增添异彩,是振兴美丽乡村的现实需要。站在新征程上,探寻乡村振兴进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分析当前发展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以文化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积极引导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概况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运用全要素理念,整合项目和统筹资源,聚焦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红旗渠为主线“串珠成链”,实现19亿元贷款项目融资落地,为后续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振兴、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内容统筹谋划、融资方案设计和银政企合作工作方法等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支持老区振兴发展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责所在。农发行应围绕区域特色,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保障机制等举措支持老区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因此,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革命老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就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对于发展当地的红色旅游及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和施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创品牌孵化基本是以孵化旅游产业为主体,衍生发展各种周边文创产品,滇黔桂边作为革命老区也不例外。通过了解滇黔桂边革命老区的概况、红色文创品牌的内容、红色文创品牌的现状,对滇黔桂边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创品牌孵化路径进行了考析。  相似文献   

9.
正吉安分行支持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有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服务乡村振兴相结合。江西吉安是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全市有革命遗址973处,2019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为助力当地提升"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旅游品牌,近三年来,农发行吉安市分行累计投放红色旅游资源建设项目贷款11.36亿元,有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服务乡村振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5-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在省界毗邻县的乡村振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省界毗邻县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但在研究期内明显提高;第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条路径提升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第四,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乡村振兴效应不会因试点县处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而变弱,这种效应在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样本中更强。因此,政府不仅要在省界毗邻地区扩大振兴规划试点范围,还需制定差异化的振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畅通振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强省界毗邻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的红光村,作为唯一1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其独特的红色历史、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文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发乡村红色经济,开展红色旅游,对于实现村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霍山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以实现文化强县为统领,实施"文明育县"战略,在文化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乡风治理任重道远。提出了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创新模式、人才保障等有效路径,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风治理霍山之路,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发扬红色文化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发扬传承的重要宣传渠道途径。本文通过探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使得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更加具体、丰富、深入;同时,借助红色旅游承载的独特的文化价值,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红色旅游将优秀的红色文化渗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对促进我国良好的社会民风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树锋 《山西农经》2023,(1):117-119
作为山西红色文化典型代表的吕梁精神,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第一批伟大精神。吕梁精神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展示与传播好吕梁精神,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利用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文化自信,吕梁精神红色文化必然要运用创新性传播的策略,强化品牌意识,推进数字化传播机制建设,促进红色文化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别山"红色文化+"建设是对传统红色资源的二次发掘和精准定位,针对当前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现状,建议从旅游、特色产业、青年教育实践、基层治理等环节多元变革,进而促进大别山红色文化创新发展,逐步实现大别山乡村地区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深入革命老区进行调研,总结造成革命老区脱贫后再返贫的因素,结合红色文化金融,分析了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文化金融相关产业的前景,为防止返贫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作通讯》2023,(4):49-50
<正>近年来,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考察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切实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不掉队、赶上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有关经验做法多次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六安市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  相似文献   

18.
桂峰兰 《农业经济》2023,(5):137-13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呈现出地域分散化、布局多元化的特征。红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分支,是集旅游休闲娱乐、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赓续于一身的理想载体。文旅深度融合既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红色教育基地广泛分布于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借助红色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产品营销、巩固脱贫成果是经济的一大发展方向。本文立足乡村红色旅游景区文旅融合现状,探索文旅融合视域下农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战略,寻求激发乡村经济发展内生活力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周芳玉 《山西农经》2023,(9):167-169
战旗村是有着红色革命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战旗村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多次获得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等荣誉称号。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战旗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总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其他乡村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英勇抗战事迹就发生在这里.近年来,淮阴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弘扬新时代刘老庄精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招大引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引导刘老庄镇大力发展"万亩碧根果、万头苏淮猪、万吨食用菌、万亩采摘园"等"四个万"农业产业项目,该镇现有7.87万亩耕地,已流转6.77万亩,流转率达到86.02%,开启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步伐,全力推进老区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