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一直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伴随"流动性过剩",股票、房地产等各类资产价格出现膨胀。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货币供给总量的角度将"流动性过剩"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给过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和全球M2、M2/GDP的变化趋势并不支持"流动性过剩"的判断,而且持续数年的"流动性过剩"首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而非一般物价水平的膨胀。为准确把握"流动性过剩"的本质,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加以结构性考察。本文提出,近年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在货币供应具有较强内生性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出现变化,微观主体具有较高风险偏好,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极大旺盛,出现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并导致资产价格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山东省三地市681名失地农民的入户调查数据,对失地农民的家庭资产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存在明显的"财富效应",即高收入失地农民偏好高风险家庭资产,低收入失地农民偏向低风险家庭资产。通过建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财富效应"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在财富与高风险资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金钱稀缺感在财富与高风险资产间起调节作用,失地前家庭资产与高风险资产占比的关系伴随失地农民金钱稀缺感的降低而变强。本研究揭示,失地农民的家庭财富通过投资风险偏好和金钱稀缺感影响其家庭资产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使用14家上市银行2007~2013年季度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融资流动性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款成本和银行间融资成本的上升,会激励银行增加风险资产,减少流动性储备,不利于银行防范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存款流失会削弱银行贷款扩张的动力,提升流动性偏好;同业融资依赖性的上升短期内可以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长期则会加大资金借短贷长的问题,为流动性危机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挥着风险转移、提高流动性、信用增强等创新功能.伴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其中风险弊端不断暴露,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成为资产证券化结构中的核心环节.SPV作为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妙笔",是整个隔离机制的枢纽.构建SPV需保持其独立的法律人格,并在严格限定的业务范围内活动.同时,需在发起人与基础资产之间建立起"真实出售"的防火墙,在发起人与SPV之间"防止实质合并",选择符合法律、经济标准的基础资产,用于防范资产证券化的外在风险.尽可能地使信用增强、信用评级的过程及结果客观公正,是对资产证券化本身的风险隔离提出的要求.唯有多管齐下,才能为资产证券化积极发挥效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在存贷利差收窄、不良贷款持续反弹、信贷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农合机构为降低信贷风险、盘活资金存量,资产配置逐渐从"信贷资产+存放同业"的传统模式向"信贷+同业存款+票据+投资"等多元化资产组合转变。本文选取娄底市5家法人农合机构近3年的资产配置发展变化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新型资产配置模式下潜藏的不良资产反映失真、票据融资挤占信贷资产规模、杠杆抬升加大流动性缺口、过高业绩考核目标驱动风险偏好提升、信贷投放不足导致失去存准率优惠等风险隐患,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邱峰 《新金融》2016,(3):53-57
从"钱荒"到"资产荒"的变迁,有其必然性,既是经济持续下行的必然反应,也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以及对优质资产的渴求密切相关。"资产荒"令不少投资者无所适从,引发资金哄抢"资产"现象。破解资产荒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努力,应注重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平衡,在负债端成本有效下行的同时,资产端需提高风险偏好,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  相似文献   

8.
居民金融资产存量结构是流量结构的累积,而流量结构受制于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产品的供给以及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和偏好选择的变化,居民在收入水平较低、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较少时,偏好流动性的选择动机使其金融资产存量出现以现金和储蓄存款为主的单一型结构。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证券市场发展以后,收益性偏好选择促使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但由于收入增长预期波动,导致居民的各种金融资产出现规律性变动,未来几年,我国居民现金、储蓄存款资产比重将继续下降,证券资产,外币资产比重上升,保险资产比重上升空间最大,证券资产中股票比重将超过国债比重,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招商银行2014年第三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分析了我国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即基础资产集中度较高、发行市场限制和风险偏好保守.最后提出了丰富资产证券化基础池种类,进行分散化构建,整合新市场,扩大投资者范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轲 《济南金融》2007,23(10):20-23
当前,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描述就是"流动性过剩"。本文侧重在理论上解释货币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涵义,并做出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相关理论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资产价格的反应,要从其对总体流动性的涨缩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价格是否做出事前反应,要根据是否存在流动性总量失度、结构失衡、情绪失控,特别是是否存在"流动性螺旋"来判断。对资产价格的事前反应,需将视角转移到融资杠杆以及其导致流动性螺旋式扩张机理上来,直接针对引发流动性螺旋的关键因素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12.
叶文辉  李嘉 《海南金融》2020,(4):33-39,48
安徽省作为光伏产业大省和光伏扶贫重地,近年来在光伏发电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光伏资产流动性差的挑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对于提高光伏为代表的绿色资产流动性,促进绿色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绿色资产证券化路径,并结合安徽省光伏发电资产的特点,提出运用光伏发电天气指数保险来规避天气风险,确定拟证券化用户的最低上网额度来保证电费收入,区分光伏资产不同部分的证券化比例来合理化解补贴政策风险等措施,并创新地提出利用"保险+证券"来保障资产证券化,通过"补贴+保险+证券"来更好促进光伏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机构PK台     
《证券导刊》2009,(23):20-20
光大证券A股市场仍将上涨国经济持续复苏,民间投资启动,新的通胀预期形成。流动性持续宽裕,市场风险偏好上升,风险资产获得追逐。2009年下半年的A股市场仍将上涨,看好既受益需求复苏也受益流动性宽裕的资源和资产的投资机会,这些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敲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管理与监督的警钟,经济新常态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稳健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本文在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流动性进行综合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教训反思、韩国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及日本信贷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运用系统协同理论分析得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协同运作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可提高系统的整体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后,本文提出通过要完备制度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和和完善风险监管体系,构建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化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挤兑 经济学家和其他人对"流动性"一词以及与之相近的表达--"灵活性"有着较直观的理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两个词都意味着在某个日期,通过市场交易,将一项资产毫不费力地转换为另一种资产.流动性能扩大自己在某些日期的资产选择范围,因此,评价一项资产组织的流动性与该资产所特定的交易日期密不可分.持有流动性的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能降低经济主体针对新信息进行调整所发生的成本(Hicks,1974).在考虑一项资产是否易于转换成其他资产时,不应忽视交易成本的重要性,交易成本的大小与市场的密集程度紧密相关.比如,在交易松散市场中,由于卖者和买者不得不相互寻找,流动性显然较低.在经济运行中,几乎所有主体都会遇到流动性问题,只是大小、程度或范围不同而已.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流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增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自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增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从本次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本论文就是依照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条主线,来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张成思  刘泽豪  何平 《金融研究》2021,493(7):19-39
本文研究信用货币体系下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过度投资和高杠杆率问题。文章将货币引入到消费者与银行互动的三期经济框架中,构建信用货币体系下的偏好冲击与流动性冲击模型,阐明消费者的购买力、经济投资效率和杠杆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流动性背后的价值支撑,而非仅由流动性的名义数量决定。本文指出,流动性的价值支撑主要体现为央行储备资产和政府财政收入,其水平决定了经济体系内短期消费的支付能力,流动性的价值支撑不足会导致过度投资和高杠杆率。进一步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在经济双循环体系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维持央行储备资产规模并保持合理税率水平可以缓解流动性的价值支撑不足和高杠杆率问题。  相似文献   

18.
增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自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增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从本次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本文依照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条主线,来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银行愿意用流动性资产形式保持自己投资基于如下心理因素:在一定的资产总量下,银行的流动性偏好越强,对中长期资产要求的流动性溢价水平就越高,贷款利率定价就越高。当前,商业银行持有大量流动性资产和中长期贷款的低流动性溢价并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选择行为,受来自于央行的政策压力的影响大于来自于市场的经济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被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第二层次指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级市场流动性,第三层次指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前两个层次流动性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第三层次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的系统协同要素包括市场基础、工具创新以及风险监管。解决我国资产证券化流动性不足的出路在于层次和要素的系统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