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数据集中、管理分散”系统建设模式的实施,人民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均在内联网上运行,对内联网的稳定性、可靠性、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交换设备如果发生致命性的故障,将导致网络的瘫痪,内联网上的业务应用也将全部中断。因此,对核心交换机采用热备份是必然选择。人民银行应用HSRP协议实施内联网地市中支交换机热备份工程,将有效改进中支节点网络,促进稳健网络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内联网核心交换机双机热备策略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联网是人民银行信息传输的基础平台,目前,内联网上已有支付系统、个人征信、货币金银、会议电视、电子邮件等数十个人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运行,随着各业务系统数据大集中模式的推广应用,对内联网网络的高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地市中支内联网双机三线热备份是指内联网骨干路由器、核心交换机实现双机热备份;上联线路实现三线备份,资金与非资金业务分道传输、负载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在银行系统业务活动的开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人民银行经过两期大规模建设和主干线路升级扩容工程的实施,建成了完善的内联网络。网络体系涵盖内联网、金融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三个组成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加,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因此,实现网络的有效管理,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和畅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内联网业务系统由原来单一的邮件系统发展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信贷登记系统、电视会议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同城清算系统、电子联行到县系统、防病毒系统、非法外联监测系统等业务系统,业务数据流量大幅度增加,内联网络的升级、扩容以及安全性成为人民银行内联网建设的关键所在。人行龙岩中支通过配备高性能核心交换机,优化参数配置,实现了提高局域网信息交换速率、完善网络安全性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高度重视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先后建立了内联网“防火墙”、防病毒系统、非法外连检测系统、非法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检测扫描系统等,在人民银行内联网上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为人行系统的网络安全和各项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必要保证.笔者认为住计算机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计算机机房防雷上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下面就对计算机机房防雷设计与实现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前,为保证数据安全性,人民银行的内联网与国际互联网之间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几乎所有的业务开展都集中在内联网上,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较少,互联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基于互联网的非涉密应用系统建设,增进与相关单位、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履行央行的各项职能。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大额支付、信贷登记咨询、同城清算等重要系统已在内联网上正式运行,它们对业务要求细、对技术要求精,而且风险责任大,都是建立在网络通信平台上的工作,对网络各方面要求极高,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全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内联网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人民银行内联网上运行的业务几乎遍及各个部门,电子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货币发行系统等等.无不以网络作为载体。网络应用的迅速扩大,为实现办公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民银行内联网中运行着大、小额支付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对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准确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强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确保内部网络和重要系统的安全,人民银行系统采取了内联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做法,并且在内联网上部署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非法外联监控系统、网络版防病毒系统、LANDesk自动补丁系统等桌面安全产品,  相似文献   

10.
人民银行内联网自2000年底成功运营以来,网上业务和应用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行内信息化应用水平。目前,内联网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扩容工作,提高线路速率,以更好地服务于全行。鉴于此,我们对内联网组网线路技术做一些简单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对未来的网络扩容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当前的主要广域宽带网组网线路方案选择合理的网络主干传输技术对于一个核心网络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网络的服务品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目前,人民银行通过内联网实现全国人行系统的网络互联,人民银行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都可建立在内联网上,如电子联行系统、信贷登记系统、电子公文系统、货币发行系统、手工联行对帐系统、OA系统等,随后还将有更多的网络应用会在内联网上运行(如IP电话、电视会议等),因此,内联网的网络带宽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提高内联网中的网络带宽可通过提高网络链路的物理带宽实现,但是网络链路的物理带宽毕竟是有限的,要提高网络的带宽可从别的方面考虑,通过对内联网网络路由的跟踪分析,我们发现可通过控制路由表的大小提高内联网中的网络带宽.例如,以下是用跟踪命令(在NT系统下是tracert)从海口中心支行工作站跟踪到达山东某工作站的具体数据,出于安全方面考虑,这里所使用的IP地址和机器名都不是真实的,但其中的网络延时数据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2.
人行十堰中支启用人行内联网入侵检测系统 近期,人行十堰市中心支行成功安装了“中国人民银行内联网入侵检测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全省联网测试,测试取得预期效果。内联网入侵检测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内部网络非法外联监控系统”后又一个对内联网进行安全防护的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控内联网上传输的数据包,实现网络访问留痕,将不可见的数据流变成了可见的代码,为进一步的分析和防范网络恶意攻击及误操作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并能确保内联网上各项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内联网上各个业务系统不断增加,对网络传输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内联网必须拥有足够的带宽和强大的服务质量(QoS)能力,以便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提供可靠和可预测的应用性能.在如今应用业务多样化的情况下,没有QoS的网络会制约整个网络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内联网上各个业务系统不断增加,对网络传输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内联网必须拥有足够的带宽和强大的服务质量(Qos)能力,以便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提供可靠和可预测的应用性能。在如今应用业务多样化的情况下,没有Qos的网络会制约整个网络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5.
防病毒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三大技术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内联网防病毒系统采用SymantecAntiVirus 8.1企业版防病毒软件,按照"集中控制、分级管理"原则,对内联网上的计算机病毒进行实时防护。SSC能够产生以CSV为扩展名、结构类似EXCEL文件的病毒日志。该日志文件的每一行表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民银行内联网升级扩容工程的顺利完成,中央银行各项网上业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路由器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神经中枢,它担负着网间互连、路由交换、协议配置和网络安全等重任,是信息出入的必经之路,对网络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对cisco路由器进行安全管理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的建设,人民银行内联网站数量迅速增多,信息量急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人工查询方式,既不能满足用户快速查找网上信息的需要,也影响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了充分利用内联网站的大量信息,使用户从"大海捞针"式的信息查询中解脱出来,有必要建立符合人民银行需要的内联网搜索引擎,对内联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内联网站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对业务的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内联网升级扩容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和参与内联网扩容工程的 IT 企业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陈静司长在致辞中讲到:"内联网升级扩容工程,是人民银行今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内联网上运行着电视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职责。为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人民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如何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银行对贷款的监控力度,依法收贷、完善贷款手续和严格控制贷款审批权限,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以信贷审批为核心设计思想的授信业务网上审批系统应运而生。授信业务网上审批系统是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以授信业务为基础,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20.
近日 ,会计报表分析系统正式在高碑店市支行运行 ,这将对辖内及上级行的监管提供快速、详实的会计依据。 该系统是天津分行根据会计监管业务的需求组织开发的 ,采用 Client/Server方式 ,工作在 Win98平台上 ,利用局域网及电话线接入。整个会计数据库采用分级管理方式 ,数据自下而上逐步采集 ,层层汇总、分析 ,该系统采用最先进的会计分析模式 ,数据传输自动完成 ,并可将分析报表自动生成超文本网页直接发布到 WEB服务器上 ,可在天津分行所辖的华北地区内联网上通过浏览器直接查看分析数据 ,实现了异地数据共享。 人行高碑店市支行会计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