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在于五个方面:"境界的‘真’","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造境"和"写境","三种境界"。总结起来说,"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1):95-99,129
陈衍是近代“同光体”诗学的主要理论家,其理论观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虽未明确其实际内涵,但从其语意中所表达的实是一种在“人成”基础上的诗学功夫论,不但有对诗人精神主体的要求,也有对诗歌理想新境创造的期望,更有对社会现实文化的关注意蕴。  相似文献   

3.
梅国华 《新智慧》2006,(8):60-60
王国维曾经说过,古今之成大学问,必经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僬悴”;第三层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在他的诗作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三是以绝妙的空灵之美达到禅意的终极境界。"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式,诗的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形态。诗的意境与人格境界有着交融和谐的关系,它为伟大诗人和优秀诗歌的产生提供了微妙的空间。诗的意境蕴涵了人格境界,人格境界孕育于诗的意境中,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既有共通之处,但又不能完全替代。诗的意境同政治人格境界、伦理人格境界、自然审美人格境界分别有着不同关系和表现。  相似文献   

6.
进入康雍乾盛世以后,秀水朱氏家族中的诗人表现出由进取转为退缩的迹象。反映在诗歌上,便是从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转变为深入观照和审视自我心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朱彝尊的从弟朱彝爵,其《鹤洲残稿》中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生意识。他笔下的山水已被诗人主体化了,传达的是诗人的内心境界;还有不少描写贫穷生活的诗歌,但悲苦之吟中不乏悠闲之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是超脱的。就思想和艺术的同一性而言,描写真挚、抒发真情是朱彝爵诗的一大特点。但过于注重个人命运和内心体验,儿女情浓,风云气少,则是朱彝爵诗词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7.
曹操不仅是一个有治国安邦之志、出将入相之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横架赋诗,皆成乐章”o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保存下来的虽只有ZO多首,但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梗概多气”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人们论及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时,往往笼统地以“悲凉慷慨”、“梗概多气”加以概括。其实,曹操特殊的经历和地位,使他的诗歌与其他建安诗人相比,颇具独到之处。本文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化世伤时悲论沉郁曹操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有“汉末实录,真诗史也”o…  相似文献   

8.
左思的咏史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诗人怀古咏今,言志写心,以化史为诗的审美创造构建了独特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9.
商专百年办学文化积累和传承凝聚而成“铸造做人之‘品’,培育做事之‘行’”的品行教育,强调在培育学生方面人文素养和实干精神并重,强化生存能力,提升人格境界,“讲究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身为第一流学者的王船山先生,不但在哲学上较多建树,在诗歌等文学创作上亦有独到之处。在船山诗学中,主张“以追光跃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情怀”。“情”的抒写是诗的特殊审美本质,从船山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基本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情”的铸造,流露出作为诗人的王船山悱恻缠绵,耿耿孤忠,苑结不能自已之情。  相似文献   

11.
宋代人说,凡饮水处皆吟柳词,是言柳永词流传之广,成就之高。纵观湖南书法艺术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凤毛麟角,而颜家龙正是其一。他的书法成就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堪称当代“颜体”。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人结社众多,该文就直接或间接与嘉兴有关的李符“梅里诗课”、王相“九九诗会”与《白醉题襟集》、王襞之“乞巧吟社”与《乞巧吟社诗》从结社的年代、运行状态、人员组成及诗作等情况进行了考察,为清代诗人结社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大众商务》2006,(10S):4-7
可以说,中国的旅游产业已经接近成熟.以此产生的就业机会和创业门类也几乎满额:风景区的人建起了农家乐,相关旅游商品满天飞……这种发展状态首先惠及的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自家院落.自家地.自家果,自家粮.又不用发愁销路,自有源源不断的人以观光游览为目的前来大量消费。兵马俑附近兜售“泥人”的十之八九是临潼人,西安通往蓝田的路上全是自家田头的石榴园,合阳处女泉农家乐遍地,甚至包括开机动三轮车的司机也清一色的本地老乡。外人似乎很难插足!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杜牧,好以数字和色彩入诗,并以其卓绝地驾驭语言的才能,使所作数目诗别具一格,风光无限。中国诗歌不缺乏数字,诗歌史上也不缺乏数字诗,但以一人之力而卓有所就的、卓然不群的诗人,却是少有。而以色彩入诗杜牧也并非是首创者,但是将色彩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的也是少数,特别是将数字与色彩相结合展示出另一番境界.充分体现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爆发后,马嵬之变使李杨事成为唐代诗人一个化解不开的情结,唐代诗人吟咏马嵬之变,带有强烈的切肤之痛,唐人众多的马嵬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盛衰的变化,也表达了诗人们对女性,对人生,对历史,对政治的种种思索,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大儒程颢在《春日偶成》中有: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云淡风轻”虽指天气,却表达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境界,这种境界恰若张弘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把道作为《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思想贯穿于二十四诗品中,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关学境界,“道”通过其生发的二十四种境界彰显出来。司空图完整的意境理论主要是由“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构成。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与老舍这两位文学大师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地方各写过一篇题目同为《诗人》的小品文,他们笔下的“诗人”形象有异同,审美趣味也有异同.虽然有以上不同,但读他们的作品,都可以让人愉悦性情、调剂生活、忘怀得失,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以是否"说本分话"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标准,优秀的诗人作诗都是"自道己意"、"说自家话"。他认为创作主体只有做到"有德者才有言"、"多读书"和"直书胸臆",才能创作出其言"自足有味"的诗作。  相似文献   

20.
刘体仁是明末清初时期词学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其《七颂堂词绎》中"境界说"的提出,首次将"境界"这一术语引入词学批评范畴,对清代中后期的词学发展和研究,尤其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体仁"境界说"核心内容散布于《七颂堂词绎》中,主要体现在"词之体式论"、"词中警句"与"词之神理"三个方面,其直接影响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相关理论,"境界说"在词学领域有首创之功,其对于清代词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