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外声誉理论研究一方面围绕声誉的保持、交易、消费这一声誉运行机制的主线在充实完善,另一方面也在扩展声誉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市场特征下的声誉机制、网上交易中的声誉机制等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声誉保持和声誉消费;金融市场上声誉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市场宽度、市场密度、顾客特征、网络结构等市场特征对声誉机制的影响;检验网上交易声誉体系对产品质量和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及网上交易声誉体系收集和报告信息的方式研究。  相似文献   

2.
《技术经济》2015,(8):107-115
构建了一个两期承销商收益模型,用相对行业市盈率反映市场条件,研究了不同声誉的承销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IPO定价机制。以2005—2012年中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声誉承销商为提高声誉对当期承销的IPO进行保守定价,低声誉承销商以最大化当期承销收入为目标对IPO进行激进定价。这种定价机制导致:相对于低声誉承销商,高声誉承销商承销的IPO有更高的首日收益和更好的长期市场表现;在高估值市场条件下,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而IPO的长期市场表现与之显著负相关;在低估值市场条件下,低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长期市场表现与之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声誉机制,重点研究分析在政府任命及市场选择两种机制并由此出现双重博弈情况下,我国国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承销商是证券发行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然其信息生产功能和“第三方认证中介”功能是建立在承销商声誉基础之上的.规模、定价水平、业绩记录、专业资格、长期绩效等是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因素.建立声誉机制有一系列基本条件,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长期预期形成机制等是承销商声誉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由于组织中的预算编制由经理人执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有理由为实现自身利益而编制不可靠的预算,造成预算松弛情况的出现。声誉对于对未来有长期规划的经理人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声誉机制的引入,能积极地抑制预算松弛的发生,同时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完善经理人市场及经营者评价体系、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等措施来发挥声誉对经理人的作用,抑制预算松弛并增加声誉机制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军雄 《财经研究》2011,(12):16-26,38
声誉机制是维系市场经济有序运作最为基础的机制之一。文章以审计市场作为切入点系统检验了声誉机制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声誉受损之后注册会计师显著提高了其审计质量,市场也作出了恰当的反应,即审计质量改善的注册会计师其客户流失率明显较低、而审计收费明显较高。职业声誉的约束作用在中国再次得到验证,这进一步说明了独立审计职业声誉机制在新兴市场依然具有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声誉机制分为经理人声誉、独立董事声誉、控股股东声誉,分析了声誉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失效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关系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关键,二者关于企业运营决策控制权的分配合作方式对资本和企业的收益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合作是投资人和企业家行为的纳什均衡解,在重复动态博弈中声誉机制作为市场信号对投资人和企业家具有良好的激励约束。因此引入网络征信概念构建能够使声誉机制显性化的平台,在协调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层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漏世达 《新经济》2022,(3):33-37
监管处罚是治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治理机制,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监管处罚如何影响审计质量这个问题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并发现声誉修复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声誉修复工具的缺失是审计师可能缺乏提高审计质量动机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监管层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处罚频率、引导审计行业声誉机制建立.同...  相似文献   

10.
声誉是一种运行成本低的秩序维持机制,是法律机制的重要替代。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作用在于:传递高质量审计的信号,是质量审计的重要保证,激励审计师行为。在我国审计市场,声誉机制失效的原因在于: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缺失,市场没有选择良好声誉的事务所的强烈愿望,事务所缺乏建立声誉的内在动力。审计声誉机制的缺失是审计师行为异化的重要原因,进而易导致审计合谋行为。  相似文献   

11.
承销商是证券发行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然其信息生产功能和“第三方认证中介”功能是建立在承销商声誉基础之上的。规模、定价水平、业绩记录、专业资格、长期绩效等是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因素。建立声誉机制有一系列基本条件,声誉状况的信号显示和传递机制、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长期预期形成机制等是承销商声誉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刘芬华 《当代财经》2007,7(12):57-63
在自由市场制度中,自律规范发自于实施者对降低交易费用的追求;自律制度的效率,一方面来自于自律行为的声誉效应;另一方面依赖于有效的市场惩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那些脱胎于社会主义组织形式、通过人为改造而生成的且仅具有形式主义的私人部门,在短期内无法积累其足够的声誉;因为有效市场惩罚的缺位,导致行业自律制度的作用机制不畅.第三方惩戒可以在短期内作为替代机制而存在,但声誉效应终究需要以交易主体的长期稳定的理性预期作为基础.因此,要提升中国银行业自律制度的运行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能够令微观机构长期积累其组织声誉的远期收益的贴现值,使其大于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另一方面催生市场惩罚机制,让机会主义行为无所藏匿.  相似文献   

13.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项目管理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管理者报酬与项目业绩关系不显著,从满足人的多种需要角度,提出建立报酬、控制权和声誉的系统激励约束机制。论文创新性地尝试从项目阶段去分析管理者报酬机制与控制权机制替代关系、报酬与负债的关系,以及声誉与传统激励约束机制的替代、互补关系。论文指出,如果能够系统地建立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代理人的在职消费和约束代理人的“内部人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全文的研究将有利于对激励约束机制之间的关系开展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传统的声誉机制作用机理研究的不足入手,具体探讨了影响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4个因素,即声誉惩罚机制的有效性、市场中进行声誉管理企业的比例、声誉信息的可靠性和声誉标准,并从这4个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信息约束下的金融监管与银行声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下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监管绩效,是金融监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信息结构对于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声誉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运用KMFW模型,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银行声誉机制减少违规动机的过程,指出应该注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将外部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促使银行自发选择接受监管且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动机,这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策略.结合我国实情,本文提出可通过银行风险评级、建立可置信的惩罚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构、改进监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和完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等措施,建立健全银行声誉机制,以进一步改善监管绩效.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网上交易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机制设计来解决。在我国网上交易市场机制演化的过程中,声誉、惩罚和进入壁垒机制被依次引入。本文在委托-代理问题框架下,通过建立动态情形下的重复博弈模型,探讨了以上三种机制的有效性和制度成本,从理论上解释了以上机制在现实中作用有限甚至失效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本文发现进入壁垒机制相比于声誉机制和惩罚机制,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市场运行,但其制度成本也最高,从而解释了我国网上交易制度变革的内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宝文 《资本市场》2008,(6):100-101
市场的震荡和宏观经济数据的高温,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焦点。然而,一向被认为收益稳当的银行理财却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风险,就在其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企业家声誉机制内涵入手,对企业家声誉机制作用机理进行了经济学及管理学两方面的分析,指出建立有效的企业家声誉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是其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使得评级机构面临着声誉危机,这也显示出声誉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声誉溢价模型考察了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缺失动因,提出了重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提高评级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独立董事的功能,独立董事的声誉包括咨询声誉与监督声誉两方面。文章以在ST公司任职来反映独立董事两方面声誉同时受损,利用2002-2012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数据研究发现:ST公司的独立董事未来同一时期所兼任的上市公司数量会减少,而且如果ST公司在其任期内未能成功"摘帽",则其所兼任的上市公司数量会进一步减少;但同时,ST公司的独立董事未来仍可能获得新的上市公司聘请,而且聘请ST公司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收益较高。文章研究表明,中国独立董事市场确实排斥声誉受损的董事,但对声誉机制也存在负向需求,即如果公司希望较少受到监督,则它们可能主动追逐监督声誉较差的独立董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