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为研究我国大陆各省市综合发展动力的水平及存在的差别,并提出相应的可执行政策建议,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发展动力进行因子分析。从降低变量的数目来分析影响内陆各省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及内陆各省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别。  相似文献   

2.
安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地处中国东西部过渡地带,兼得沿海和内陆双重有利条件,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中承东启西的桥梁地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毕蕾 《中国外资》2010,(24):24-24
新时期重庆肩负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任,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走内陆开放型经济道路,实现重庆跨越式发展。因此,回顾、总结直辖以来重庆对外开放状况,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大规模、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文洪武 《中国外汇》2023,(19):59-61
<正>外汇局贵州省分局结合省内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推动各项外汇便利化措施落地见效,持续优化外汇服务与监管,有效提升贵州外贸发展效率和韧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的经济增速,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后,如何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是今后一段时期贵州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2016年,贵州获批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22年,贵州被赋予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家外汇管理局贵州省分局(下称“外汇局贵州省分局”)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下,立足贵州涉外经济发展特点,不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下,广大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首次出台的主动影响国际秩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将推动国内区域经济沿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转型,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来推动沿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增长极的带动和示范功能。我国内陆省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如何寻找下一个经济增长引擎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自由贸易园区的应运而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沿海省市试点的铺开,身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重要一极的贵州能否吸收上海、广东、福建、天津等自贸区的现行先试经验,依托自由贸易园区的助力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超车,事关能否如期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伟大愿景。基于此,本文选择贵州内陆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模式作为切入点,选取印度诺伊达及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进行综合探讨,期望其发展经验能为贵州内陆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外资保险公司逐步由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省份发展,成为内陆保险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重庆肩负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任,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走内陆开放型经济道路,实现重庆跨越式发展.因此,回顾、总结直辖以来重庆对外开放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时进一步扩大时外开放、构建大规模、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据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采用R软件中的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各财政支出分析与评价。首先确立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评价,再利用得到的综合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尚莉  吴坚 《甘肃金融》2010,(10):38-40
甘肃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之一,自西部大开发以来,不断扩展外向型经济规模、领域和层次,把全方位、多形式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是中央赋予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的特殊使命,如何充分发挥四川"临空、临铁、临江"的集成优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枢纽提供"四川样本",成为当前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协调高效发展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市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各省市间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小,生态效率综合发展水平则差异较大。总体上,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是一种中度耦合,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从时序来看,各省市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趋势向好。本文据此提出了不同省市差异化发展,对中西部绿色金融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和加强区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深入剖析丝绸之路沿线国内段九省市的综合发展实力,探索不同发展战略定位下省 区市竞合协同发展路径,对全面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发展竞争力、 环境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财富竞争力、金融发展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五 个维度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分类主成分分析法全面衡量九个省市经济金融发展的分项和综 合竞争力,将九省市分为三个发展梯度,形成资源聚集与要素流动的直观剖析。在此基础上,利 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关联的着力点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最终得出处 于不同梯度省区市间开展基于优势竞争力的产业间合作的三大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只有呈开放状,才能从环境中汲取信息和能量,才能维系其有序性。杭院的目标是建设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现代金融研修学院,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对内竞合与对外开放将是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果说在过去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根据吸纳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我国2007—2010年31个省市21个指标的124组样本数据,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技术对各地区吸纳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和分类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广东吸纳就业能力最强,广东和江苏为第1类地区,山东、浙江和上海为第1I类地区,中西部绝大部分省市属于第1V或V类地区;2007—2010年期间,所有省市吸纳就业能力都是增强的,但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地区经济实力对吸纳就业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资水平;在21个指标中,货物进出口总额、地区GDP等权重大于0.2433的10个指标最重要,占总权重的71.5%,地区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GDP比重是逆向指标。实证结果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情况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策法规角度解析和论证了金融对外开放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与本文测度方法相匹配的金融对外开放定义;然后,建立了测度金融对外开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公式;借助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公式,本文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行了测度,并与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纵向来看,自1979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是上升的;在入世过渡期间,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的上升幅度较大,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的上升幅度则略有下降。从横向来看,中国当前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处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中等水平,与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最后,针对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基本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依据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个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运用SPSS13.0软件计算出19个省市的综合得分,然后进行优劣性排序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文章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两大战略,"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本文从H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情况出发,剖析了作为内陆省份参与人民币国际化和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提出了"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对推进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的获批为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是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有利时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河南省应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经验,从承接产业转移、制度创新、招商引资、服务外包和培养开放型人才等方面寻求全方位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那一段低谷,微模式如今的发展势头可谓迅猛。对于其将来的发展,陈友斌充满信心:“我们优势很多!”是的,自身技术领先,了解未来银行科技走势,得到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等诸多优势都让微模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