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姝  黄永慧  邓光燕 《理论观察》2023,(12):118-121
随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发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非遗传承从田间地头迁徙到互联网,内容与技术适配需经历一定的磨合期,非遗的数字化传播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承载巴渝文化风貌的重庆非遗是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借助网络内容分析法发现,重庆非遗数字化传播系统的“传播主体”“媒介形态”“传播内容”“传递与互动”四个要素面临发展困局,为促进非遗的创新传播、创造性发展还需“政府主导、大众参与”,本研究根据重庆非遗传播情况所总结的发展路径或可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优化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沂南县促进"非遗+文化""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传统和民俗旅游商品,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了一批融合性强、文化特色明显、可以体验互动的情景式非遗项目活态传播场所,既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又提升了非遗项目对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桑莉 《黑河学刊》2022,(1):14-20
在当代非遗刺绣宣传片中,女性形象主要被建构为刺绣技术传播者,而较少出现与刺绣文化的个性互动和参与其中的身心体验,从而呈现出静态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当代非遗文化传播者应由技术传播向文化传播转化,通过强化人技互动,凸显非遗文化传播的时代新貌。  相似文献   

5.
李双  陈科峰  方琳 《宁波通讯》2014,(12):66-69
阿拉非遗汇活动是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对文化惠民、用文化托举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这一公益平台既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日益压缩的生存空间里坚守,又为市民开启了一道参与体验经典传统文化的大门,静默凝神,对话传统,感受非遗人的淳朴,触摸自己内心深处久违的感动,找寻精神根脉。  相似文献   

6.
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长海 《特区经济》2015,(2):99-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一般公共产品特性及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作为非遗外部性解决手段的政府干预,重要表现是通过法律制度或公共管制在界定产权或削减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行政法调整非遗保护的典型,必将对鼓励和保护非遗正外部性产生深远积极影响,但其缺点是难于兼顾对私权的尊重。日本、韩国"文化财产"概念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资产"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活化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留住这些非遗项目,就是留住我们民族传统的“根”,文化的“魂”要保护好非遗项目,前提是保护好那些非遗传承人,他们才是大地文化的制造者、承载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非遗文献译介可以为艺术传播、文化研究、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以译文各种应用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对今后蒙古族非遗文献的外译也将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中,文化交流是重要内容。让区域文化"走出去",需要加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力度。其中英译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外宣英译的难点和亮点,提出了加强英译工作的三点建议:政府引导,积极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搭建平台;促进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发挥地方高校英语师生优势,重视非遗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以翻译美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非遗外宣英译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1.
非遗文化翻译既是我国向世界各国展现华夏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是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措施.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且地方特色突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是强化黑龙江非遗文化保护与宣传的重要措施.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出发,旨在研讨提升非遗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阐明了黑龙江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欠缺之处及形成的缘由,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遗传播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入,当前非遗传播面临着困境与机遇共存的新局面。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海宁皮影戏的传播为例,探索四种新型传播模式,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装备资源,实现资源、内容、渠道和受众等方面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上海非遗资源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上海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路径,着力推进非遗国际化进程,不断扩大非遗宣传推广渠道,全方位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创新性开发利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上海未来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通过以当代语言诠释历史优秀文化、依托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增加非遗产品的现代设计感...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政府投入不足,传承人存在"断层"危险,非物质文化保护环境的缺失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构建良好的"非遗"保护工作环境;培养传承人,避免"非遗"传承中的人才断层;构建平台,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宣传;针对特点,做好"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挖掘"非遗"的外在价值,契合城镇化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冷嘉铭 《科技和产业》2023,23(14):59-65
针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面对的现实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对岭南传统艺术影像档案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研究得出,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为非遗保护传承赋能。通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等多种方式,让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非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大格局下较为热门的文化之一。当下,全国上下开展"非遗热""文创热",随着《中国非遗品牌计划》的正式推出,使得非遗品牌步入中国品牌计划的行列。湛江市级以上非遗数量92项,排在广东省第9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广东都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湛江非遗进行可用性分析,详细将非遗文创的分类及划分与非遗类型、资源存在形态、资源倾向性及可开发文创产品方向关联,再到对湛江非遗保护驱动力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进而就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展开论述,这些为今后湛江非遗旅游文创指明研究和发展方向,也为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寻求更多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金漆木雕艺术馆正式开馆,为宁波传统工艺朱金漆木雕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传承基地,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非遗名录朱金漆木雕形成了"三位一体"保护新模式。"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新模式的进一步落实,对宁波"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数字人文视域构建了图书馆非遗资源保护平台,借助该保护平台的数据存储能力,将元数据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使其生成数据源,然后导入到图书馆非遗资源保护平台,以期使非物质文化资源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9.
温强 《老区建设》2020,(4):57-62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海南军歌在2012年已经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是对海南军歌艺术进行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海南军歌产业化开发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科学准确的评估过程,并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在原有采用专家经验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熵权法使权重确定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减少了评判过程中的信息流失,保证了原始信息的完整性。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海南军歌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产业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海南军歌非遗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