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带一路”已成为生命之路和健康之路。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健康卫生、生物医药等“大健康”领域,“一带一路”全球化合作的价值和优势不断凸显。据《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卫生健康合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孙吉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5):71-95,157,15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不仅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也使经济全球化受到重创,在全球多领域产生了全方位链式影响,凸显了全球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反应迟缓、部分失灵、治理成效有限。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国际机制等应对不足、效果不彰。大国领导、大国协调与合作难度加大,未能体现领导作用。各国需要反思如何来加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更好地确保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各国还需维护和稳定当前的世界秩序,在公共卫生领域形成一个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对国际治理制度的更新、补充和替代,加大大国协调与合作力度,加强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赋权和赋能,提升其权威性和行动力,强化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和制度建设,增补新的制度安排,在全球层面结成理念共同体、制度共同体、政策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只有这样,各国才能共同应对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确保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共同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倡议是现阶段实现人类繁荣发展的中国式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探索。“六大全球倡议”是呼应现阶段世界历史发展现实需要的根本举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新秩序合作为平台,是塑造各国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新示范;全球发展倡议以提升“发展”议题为目标,是塑造各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遵循;全球安全倡议以消除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为规范,是塑造国际社会共同安全的新思路;全球文明倡议以打破西方文明迷思为前提,是塑造多样文明共同互鉴的新观念;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凝聚共识为基础,是塑造科技发展共同治理的新尝试。中国“六大全球倡议”从多个领域共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并提出未来的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4.
李林  宋英杰  郭赞 《科学决策》2023,(9):148-159
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市场机制的参与,而农业巨灾保险及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散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参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自身优势。在“协同—合作”理论框架下,通过研究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实践,发现其在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制度建设衔接机制不完善、主体协同治理有待加强、全周期过程管理不完善、价值建设需重构等问题。进而从完善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是实现“协同—合作”的保障,强化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协同是实现“协同—合作”治理的关键,实现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的全周期过程管理是实现“协同—合作”治理的重点环节,建设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同向价值是实现“协同—合作”治理的目标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袭,尽管全球在抗疫起初表现出正反两种态度和行为,但世界各国伴随抗疫实践的深入而对珍爱健康、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等全球治理理念作了深度反省和逐渐共识,进一步表明筑牢疫情防控命运共同体是历史的必然、国际的呼声。从时代价值来讲,筑牢疫情防控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团结统一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从实践路径来讲,要树立人民群众战疫胜利信心,筑牢人民群众抗疫共同体;完善疫情防控的制度机制,提升政府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全球公域是国家主权管辖之外的空间领域,蕴含的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全球公域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日益活跃的公共场所,因其附着丰富的资源也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战略制高点。同时,因其地理位置和开发的复杂性,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不断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围绕公域资源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公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未来,我国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公域资源领域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打造“全球公域命运共同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7.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和战略意义给世界政治和各国外交带来了深远影响,催生了技术外交。它注重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兴技术主体的专业和引领作用,具有目标的政治性、任务的全球性和议题的广泛性等特点,致力于根据技术实力、能力和潜力对关乎利益、安全和关系等问题的走向产生影响,并在创新外交理念、改革组织机构、制定外交战略和搭建对话平台等方面开展了阶段性实践,回应了新工业革命对外交变革的要求。但近年来,各国战略竞争在高新技术主战场升级,技术外交也面临美国“技术联盟”的压制和封锁、对话中的话语与立场压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全球技术治理缺乏合法性等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命运相依,注重各国及各类国际行为主体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重新强调了国际合作的人本逻辑,引领中国走出了既满足本国需要又可供各国参考的技术外交路径。从长远来看,这也是突破技术外交困局的根本出路,进一步具象了技术外交的发展前景,对推动人类开展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及实现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等思想内涵,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应对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积极尝试,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道路。针对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开展细致研究,深入理解相互之间的共通点,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和合文化层面得到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9.
中央企业在全球抗疫的积极行动中,与世界人民手牵手、肩并肩,患难与共、共创双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全人类幸福为出发点,创造性提出的中国方案。由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和共同挑战出现而生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的命运交汇点,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起于利益共生。但利益的纽带会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断裂,要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可持续的构建,必须达成基于共同利益的文化共识。在此过程中,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力;继续推进全球化,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基础;不断推进民心相通,以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特征等,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过程及国内国际的响应。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外交;加强全球治理,担负起大国的责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发展倡议为新型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发展倡议之于全球经济治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看,二战之后全球经济治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表明,全球发展倡议能真正引领国际社会共同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公共品的“搭便车”行为导致“集体行动困境”,全球发展倡议可以有效避免“集体困境”;从现实逻辑看,数字化、区域化、碎片化、近岸化和本土化等全球生产网络的重构,全球发展倡议是全球经济治理的现实需要。全球发展倡议的普惠平衡弥合全球发展赤字,协调包容打造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合作共赢凝聚国际发展合力,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促进新型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路径包括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完善全球发展倡议下与现有全球、区域、次区域、国别层面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该框架下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为核心制度安排,协调和规范国际社会的政策和行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发生了从中心化治理到去中心化治理的重要变迁。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相关理论,构建路径、动力和效能三维分析框架,论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具体而言,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复制和制度替代的混合体,这一变迁受到国际能源革命及全球经济危机外部冲击和公约缔约方能动性的共同作用,并将推进全球碳中和进程,引发国际投资贸易流向改变和气候变化治理制度性领导权及规则制定权博弈。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资本扩散的无尽过程不断将整个世界卷入到资本的循环圈,从而呈现出了一个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和怎么对待世界性问题。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凝聚各国共识,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的提出,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是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推进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思路,这种模式和思路又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承续。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道构成三大推动力。与后两者相比,人文合作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区域甚至全球合作实践,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对各国来说需要一个从认识到参与的阶段性跨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理念与主张已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及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的成果文件中,影响力和吸引力逐渐扩大,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更加深入人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更多共识。  相似文献   

16.
张晖 《亚太经济》2024,(1):142-150
运用“三元空间论”,并结合人文地理学的领域、尺度、网络等多重维度,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空间生产经验,并提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路径。从空间实践层面看,要致力于推动国际化生产和消费集聚,水平重构生产尺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从空间表征层面看,要推动制度型开放和制度集成创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从表征空间层面看,要着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时空修复”和“时空压缩”机制,推动共同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程乐 《理论观察》2023,(10):72-75
东亚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立体的多维体系,文章从东亚区域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出发,对东亚共同体合作策略进行了探究,探讨以构建东亚生态文化认同为内核的深度务实合作向度,构建东亚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新模式以及以东亚生态城市共同体为载体的东亚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路径。东亚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价值在于可以为东亚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和东亚和平合作指明新的方向,同时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区域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8.
G20峰会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之一,不仅正在引领全球绿色治理进程,而且呈现出以绿色治理引领全球发展与治理的新趋势和新变局。通过分析2008—2021年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议题及其领导人宣言,探析G20峰会在应对全球绿色治理问题、推动绿色发展进程和统筹推进气候、环境、能源治理等方面的角色与作用,G20峰会通过战略性参与、制度化影响和实践性改造等深刻塑造全球绿色治理进程,在大国战略竞合、百年大变局等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深化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进程的大国作用,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皓  刘贤伟 《亚太经济》2023,(2):106-113
从开展跨境数字贸易、本土数字平台企业海外扩张、与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相对接、参与构建全球数据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厘清了数字经济“外循环”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发展潜力与面临的困境,明晰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战略定位,从加快数字贸易布局与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合作、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三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路径,从而在全球数字经济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由历史上的自在、近代的自觉推进到自为的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贯穿党百年民族工作的一条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交融互动、多层面相辅相成、各阶段接续推进的动态历史进程,从“政治共同体”到“经济共同体”再到“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心所在。其中,政治共同体是框架和基准,经济共同体是基础和支撑,文化共同体是内核和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