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更是亿万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本文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盛毅 《北方经济》2017,(3):27-30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如果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要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依赖于中高端产业结构的形成.当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行业中时,由于这类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从业者收入普遍较低.只有从业者普遍进入资金密集尤其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等收入群体才可能扩大.目前,无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还是从各产业内部结构看,抑或从主要就业岗位看,支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产业结构尚在形成之中,应通过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中高端行业发展,推进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研究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对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涵盖九大类职业,职业规模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4.86%,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的中等以上城市、中西部大城市,而在农村地区、中西部中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还很小。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之分,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一些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5.
6.
文章概述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法,并对近年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作了判断,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有效途径,逐一从上海从业人员所有制比重变化、最低工资线、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者从业初始文化程度、限制高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的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收入分布的两极分化是指中等收入群体萎缩导致个体向贫富两极聚集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失衡状态。根据这一理解,文章突破传统分组缺陷,不仅考虑贫富两极,也考虑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稳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测度指标。实证部分利用CHNS共9轮调查数据,测算了新指标的值,并与一些经典极化指标作比较。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自1988年起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后呈下降趋势。新指标更反映当前我国收入分布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大力发展,中国正迈入中等收入偏高国家的行列,但仍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已步入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否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关键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步伐,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国企改革,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数,降低贫富差距,缩小基尼系数,实现收入群体的橄榄型分布,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进入发达经济体和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9.
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阐述了当前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状况,对他们的消费结构——包括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教育支出以及其他日常支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未来的消费趋势进行了描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提高它们消费倾向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保障我国小康社会稳定实现的途径.内蒙古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主体是工资收入、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经营收益,提升该群体收入水平除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外,还需在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公共支出与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建设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界定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今后近二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蓝图,是我国民族振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步骤。从宏观上来说,是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从微观来说,是指居民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其实现程度和出现的问题实施监测、预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同收入分布、人口环境、居住条件等内容,其中,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没有统一的定性和定量标准,而其又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在此,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多年的住户调查工作经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及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在中等收入群体扩展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军丽  曾国平 《改革》2005,(2):66-69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展是一次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主要依据家庭收入水平并以劳动者职业为显著标志。应界定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科学原则及可行性标准,从农民的数量特征和该阶层以职业转移为基础的上升流变两方面可证明农民在中等收入群体扩展中的主体作用。农民自身素质落后是阻碍其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需通过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要素资源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刻地影响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使更多的农村居民挤身于全国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又存在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隐忧.为促进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和扩大,在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两极分化,要为推进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创造坚实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莹  杨春凤 《广西经济》2023,(5):130-135
中等收入群体大多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较强的消费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另一部分人也要富起来,并带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教育人力资本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借鉴和比较已有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算文献的基础上,使用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将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位数的75%~150%界定为中等收入群体,测算了我国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教育投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原因。因此,为扎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昕  廖丞靖 《科技和产业》2024,24(13):92-97
女性就业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参与就业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对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数据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研究发现,女性参与就业对其家庭进入中等收入层次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环境特征对于家庭进入不同收入群体的概率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女性充分就业,进一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6.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未来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文章认为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就是解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问题要正确把握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文章从收入阶层流动的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在共同富裕目标中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截至2018年,我国仍有68.67%的家庭处于低收入阶层,“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明显,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缓慢;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有助于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三,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理财参与和就业水平提升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与城镇和低人力资本家庭相比,这种促进效应在农村家庭和高人力资本家庭中更强。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