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内化为民族意志和精神的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基因。弘扬中国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凝聚合力、创新发展、实现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联系,以及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作用,从新时代爱国主义、中华文化、发展经济和改革创新等维度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不仅关乎各民族之间的广泛、全面、深度交往、交流和交融能否更高质量地延续下去,还有利于深层次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结合新疆地区高校嵌入式共居为契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为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增强在校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本文提出嵌入教育理论,聚焦民族地区高校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分析开展嵌入教育理论的现实基础,提出和梳理开展嵌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场域,旨在通过全方位嵌入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休戚相关.中华文化蕴含的文化认同、文化创造、文化自信清晰地确证着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以及集体归属意识.新时代,应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应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应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补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之钙.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深化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润化,红色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提供重要的精神财富,彰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效性,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和把握其理论逻辑,从文化阵地、文化基因、挖掘资源、提升认知等四个方面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是为党和国家提供青年力量的源泉所在。新时代,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当代高校的重要责任与重大使命进行,更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各民族团结进步以及高校内外的师生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目的与背景下,普通高校可综合考量于政治、社会、文化、个体等多个价值维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向,立足于各民族学生实际特点与需求,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制度优势、增进文化认同、夯实思想基础等实践路径,用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思路与思维模式,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与高校内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为大学生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理论指引,提供了丰富资源。以文化认同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历史逻辑、学理内容为研究起点,进一步探索文化认同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科学构建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大力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以“意识”为导向,以“团结”为核心,加强民族心理和“五个认同”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把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从民族文化自我认同走向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10.
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古老的版图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通过在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五个认同"宣讲教育活动,并采取助学支教的方式深入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五个认同"意识教育的引领作用,深化和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从思想层面和行动方面铸牢当代大学生党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百年跋涉,党领导中华民族栉风沐雨踏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百年淬炼,习近平着眼于党领导民族工作正确道路累积的宝贵经验,挖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创新路子。这条路子非“空中楼阁”,其生发是缜密的理论逻辑、悠久的历史逻辑、深厚的文化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的耦合,其价值意蕴聚焦于国家、民族和社会三维度,有效回应了新时代各族人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凝聚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推波助浪的价值旨归。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视角统筹嵌入,有助于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中华民族复兴最大同心圆。  相似文献   

13.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民族地区志愿服务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社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凝聚社区力量,促进民族团结。由于志愿服务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文化结构偏低、人员构成单一等原因,造成力度不强、广度有限、深度不足等现实困境。为了更好地解决困境,最大限度发挥志愿服务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力量,需要通过建立有效宣传机制,进一步激发融媒体的治理效能,同时加强党员管理,组建专业队伍等措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挖掘志愿服务内在动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全面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核和实践路径,必须站在全局视角、运用系统思维多维度分析思考。回溯历史生成,需要回归于历史情境,特别是要融入近代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现实困境中,多元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古代各民族迁徙、交流与融合中的“自然融入”,“大一统”和“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建构中的“自发存续”,经近代民族存亡危机与探索救亡图存中的“自觉自醒”,到民族伟大复兴与奋斗新时代中的“自为主动”的演进历程。深窥内在蕴涵,需要从马列经典论述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源泉、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探究认知其精神要义与内涵实质。展望现实图景,需要从历史发展中汲取养分滋养当代、从理论语境中联系实际关照现实、从未来实践中把握发展方向,共同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强烈民族归属感的整体意识.面对不均衡发展的社会现状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文章从探究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势出发,积极查找分析高校在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针对问题提出培育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打牢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党对民族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以中国知网中的217篇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CSSCI期刊类文献(2014-2020)为数据源,运用知识计量软件Citespace V的合作网络分析功能和共现网络分析功能,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方法梳理其研究的主题框架,采用关键词时区图的可视化方法和突显词探测技术,揭示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潜在热点.最后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特征,并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