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资源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资源生产率的指标体系和经济分析框架,考察1978~2008年间中国资源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阶段性特征。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性仍在增强,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下降趋势。本文在此基础上引入资源因素进一步探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从资源效率、资源投入与技术进步间的替代关系等多个方面增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TFP)问题是研究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视为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经济学者一直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要中国的生产率水平能够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由于中国众多的人口和幅员的国土,也会使其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从而改变东西方政治经济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3.
利用索洛模型法估算出我国1978-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动因作简要分析,以考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技术进步效率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在总产出中的贡献率为32。96%,仅次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贡献率高。另外,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适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适应,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预计2017年经济增长仍较为平稳,增长为6.5%。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正逐步迈向中高端发展。中国经济迈入中高端发展的关键就是两个效率提升。第一个效率提升的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直接决定了工资水平提升速度,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难以进行人力资本的深化。第二个伴随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对企业技术进步与配置效率的综合反映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视为内生增长比重的测量。中国当前两个效率提升都难以达到预期,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挑战依然严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平稳的基础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效率提升模式的重塑,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中高端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资本投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索罗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通过实证检验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定量分析改革开放进程中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年还呈现下降趋势。今后,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总被引:277,自引:8,他引:277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1993年以来,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势头;(2)1979—2004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3)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偏低、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了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基于1986年-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保险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证结果显示:(1)保险业的发展要快于同期的GDP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2)保险业对于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长期提升的作用不显著;(3)全要素生产率对保险业提升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78—2015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增长核算法,测算了市场潜能、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34.86%),市场潜能次之(34.55%),再次是TFP(22.03%),最低是劳动力(8.56%)。根据"克鲁格曼质疑"的界定,对中国"增长奇迹"贡献率最大的是"灵感"因素,贡献率为61.93%,"汗水"因素的贡献率为38.07%。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主要依赖于"汗水",其贡献率达62.03%。但"汗水"的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1990—2000年为52.41%,2001—2015年快速下降到21.93%,而"灵感"的贡献率开始占主导地位,达78.07%。就区域差异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灵感",欠发达地区更依赖于"汗水"。本文的核心结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创造"增长奇迹"是高投入增长和高效率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依赖于"汗水"与"灵感"的双轮驱动,且越来越依赖于"灵感"。该结论并不支持"克鲁格曼质疑",且认为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和商品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等"灵感"因素的增强,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北板块是否存在经济发展分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且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从中国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发现,中国南北板块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距,并且从2012年左右差距逐步扩大,为中国南北板块经济发展分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中国北方板块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落后于南方板块,要素市场扭曲效应是导致中国南北板块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分化的核心机制。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要素市场扭曲效应对中国北方板块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更为突出的抑制效应。这些经验证据验证了中国情景下的政府干预行为理论假设,特别是政府对关键要素的干预和控制行为理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南北板块经济发展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相关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区域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增长及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1)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些年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尤其要提高东部TFP增长水平。东部地区GDP增长率和TFP增长高度正相关(尤其是第三阶段),说明东部地区提高TFP增长对GDP潜在增长率有促进作用。(3)提高中、西部固定资本存量水平。中、西部地区GDP增长率-9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有正相关性.说明中、西部地区仍然可以通过提高固定资本存量的方式提高GDP潜在增长率。(4)提高劳动增长率。全国GDP增长率趋势值与劳动增长率趋势值高度正相关,提高劳动增长率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利用索洛残差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随后从制度变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进行定量考察。分析表明:(1)技术引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原因。(2)1994年以后中国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才从推动资本、劳动增长转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上来。(3)虽然改革开放以来R&D经费投入增长迅速,但这些R&D投入只是大大增加了中国技术知识存量,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协整理论、方差分解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研究了国际直接投资、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直接投资(FDI)、全要素生产率(TFP)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推动的。此外,通过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发现,FDI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最大,据此提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总量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估算:1952-2007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索洛余值法和C-D生产函数,建立了江西省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江西省1952-2007年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江西省总量生产函数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函数,江西省经济增长模式为投资驱动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在20%左右。因此,要提高江西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必须把技术进步放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7-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分全国层面、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三个样本对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联系及其中间渠道重新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与区域因素有关;中国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技术进步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这意味着,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从而推动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COD和S02去除量作为产出,通过Malmquist指数测度1992-2009年中国28个省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差距对它的影响.我们发现,人均GRP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区域差距缩小带来生产率增长差距的缩小.工业化程度提高导致生产率增长率下降,而外贸依存度和人口密度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没有完全走出粗放增长模式.另外,横向经济区划对于区域经济差距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8,自引:6,他引:198  
颜鹏飞  王兵 《经济研究》2004,39(12):55-65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 1 978— 2 0 0 1年中国 3 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价值在于对中国经济研究者提供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研究平台 ,并为有关部门提供接近现实的经得起检验的数据加工库以及政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总体来说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减慢 ,1 997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递减 ;根据技术进步并不能做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判断 ;1 992年以前中国经济出现了效率的趋同 ,1 992年以后追赶效应消失 ,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测算了福建省历年资本存量,同时在传统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可变弹生产函数模型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进行动态估计,并运用“索洛余值法”对福建1978-2013年期间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79-2013年期间福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约33.5%,但整体看,是偏低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出现下滑,近6年平均仅约22.5%.未来要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来,走内涵式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看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娟 《经济与管理》2009,23(9):20-24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波动增长期,90年代的稳定发展期和2000年以后的下降恢复期.就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说,资本投入的贡献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平均占到46.90%;劳动投入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只有17.36%;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平均维持在35.75%的水平.因此,从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效率较低的粗放型增长,但其趋势是向着集约型增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