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历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后,当代国际市场经济注重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向劳动要效益,民主与法治因此构成当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计划经济衍生的既得利益阶层阻碍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束缚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应有活力,这是中国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走低的基本原因.民主与法治是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的基本力量,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必须积极完善.  相似文献   

2.
陈建新 《企业家天地》2007,(12):142-144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治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企业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最有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民主法治能增进社会的诚信友爱,激发社会的发展活力,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降低社会转型的成本与代价,从而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抵御西方和平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法治体系存在漏洞,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缺乏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完善我国网络空间文化法治体系,健全我国网络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是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历史证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的利益需要是不同的,社会到了一定阶段,社会利益诉求就会变得繁多,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纷争也会变得更为复杂,社会就会对法治产生更多的依赖和更高的要求,法治建设必须要适应这一要求,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在八十年的探索中的经验总结 ,是我党执政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它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国家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 )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 )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权力 ,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独树一帜,做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本文就是旨在分析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前提应是法治观念的确立,在价值认证和目标确立的基础上探索法治国家的发展道路,避免实践中对法治的歧义理解。从法哲学的角度分析人性缺陷是人类选择法治的根源。法治以法律至上为基础,以权力制约为核心,以权利保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与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建立在法制基础上.本文从政企不分问题入手揭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法治为基础的必要性以及法治对效率、发展的作用,从而阐明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古代德治与法治的思想入手,分析了古代学者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认识,导出现代德治与法治观念,提出了自己对现代社会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和谐”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与现代法精神的有机结合。法治建设通过分配和调整人们的权利和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法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地讲:要求完善立法,保障依法行政,坚持司法为民,倡导积极守法。  相似文献   

13.
法治社会的成功构建,不仅取决于健全的法律体系,更依赖于法治精神对普通大众的广泛渗透。远观世界法治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没有法治精神的滋润,良好的法律,设计精良的制度也会走样甚至形同虚设。近视我国法治建设现状,我国的法治建设最缺乏的也就是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为了更快地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我们就必须培育法治社会所必需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践“三个代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法治能为政治文 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德治能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二者的结合能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法治思维本质上属于简单思维,与人治思维相比具有规则优于道德教化、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等四大基本特征。影响法治思维的消极因素有其历史根源与现实因素,也与思维的逻辑缺陷有关。为养成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树立公民意识与法治信仰、养成良好的用法守法习惯、遵循法律推理基本规律、积极回应公民权利诉求、善于吸取成功法治经验等。  相似文献   

16.
在河南洛阳玉米种子案中,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暴露无疑,其实三者之间关系并非只有冲突与抵牾。首先,民主与法治是互为内容与形式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法治与宪政之间属于上下位的关系,宪政是对法治缺陷的修正,最后,民主与宪政关系表现在:宪政不仅是对法治的制约,而且也是对民主缺陷的修正,二者是形式上(主观上)的冲突、而实质上(客观上)的相互制约但同时具有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与现代法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包括法治所追求的伦理基础和价值理想.法治理念之普遍诉求在于实现约束国家或政府权力,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与自由.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精义在于法治之"法".现代法治之"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当代中国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法治理念的普遍诉求,与中国特色及其本土资源形枣共鸣并达成共识,是一种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执法的程序性与法治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执法程序是否合法具有决定性作用,脱离了执法程序,就不可能有公正执法。行政执法程序与行政实体处理在整个执法活动中具有并重的作用,只有重视行政执法的程序性,才能加快从“依法行政”向“法治行政”这种政府法治由形式向实质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实现依法治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热情参与和拥戴。但现在大多数公众对法治持一种冷漠、疏离、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仍然把自己作为一种旁观者和局外人,还没有确立整体性的法治信念。必须深入剖析当前法治信念没有确立的成因,并探索其确立和加强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法治在中国的建构与民主的进程具有同构性,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民主为法治提供了正当性论证,因而民主实乃一种法治的基本立场。法治的民主立场包括立法民主与司法民主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公共领域之议题则是对此种立场的拓展与落实,培育开放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对“法治中国”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