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3代西方这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工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待。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民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李鑫 《中国外资》2014,(2):235-235
我国篇幅广阔、地理状况的差别之大,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浮现出各种不同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区域经济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剖析,探讨其中影响因素并提出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经济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呈现扩大的趋势。要促进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施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在从河南省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农村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4.
陶金 《投资与合作》2014,(10):74-75
本文从区域经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实践中梳理出四种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认为不存在某种普适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通过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启示和借鉴,概括出了有中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我国在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有着其巨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由于各经济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呈现扩大的趋势。要促进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施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在从河南省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农村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在新时期,国家区域性税收政策的调整应与区域发展战略转型和国家区域政策导向相适应,更加强调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公平目标,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性税收政策,建立完善区域性特别税收优惠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201正8式年宣11布月将5长日江,三习角近洲平区总域书一记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定位是,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因此,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区域金融的有效需求和层次,并要求区域金融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区域金融又反过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经济发展较快、独立性较强,具有区域发展战略清晰、“群象”经济突出、对外经贸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县域经济发达等特征,为工商银行山东分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这要求工商银行山东分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自身实际做出正确发展战略选择,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实现各项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区域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颜寅 《云南金融》2011,(9X):64-64
文章在理解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即沿海与内地省份之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所引起的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区域经济中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文章最后指出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系,是逐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理解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即沿海与内地省份之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所引起的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区域经济中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文章最后指出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系,是逐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