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水平井射孔油井产能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传统的水平井射孔完井产能解析公式或恒生产指数的计算难以准确预测其产能的情况,在时,运用分段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微元段的油藏渗流模型和井筒内流动压力损失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耦合计算。选取不同的射孔参数,对其进行产能预测,计算出水平井射孔段长度与压力和流量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产能预测与完井参数优化设计软件主要是以提高油井产能为目标,实现对水平井产能的预测与完井参数的优选.对不同完井方式下的表皮系数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以不同完井方式下水平井筒内单相变质量流动压降方程为基础,建立油藏与井筒耦合的产能计算模型,利用迭代方法求解完井段压力和流量分布,分析井筒力学参数、油藏参数、完井参数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用现场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水平井产能计算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40年代起,国内外对水平井产能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产能公式,其间经过学者不断的研究与改进,水平井产能公式越来越接近于油田生产实际。本文从水平井产能研究的方法,水平井产能公式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阐述,指出了不同产能公式的不同适用范围,分析了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平井开发的油藏类型已从单一的砂砾岩稠油油藏扩大到非稠油的边底水断块油藏、裂缝性油藏、整装高含水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和低渗透油藏等,从老油田挖潜转向新区产能建设和老区调整,特别是在油田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平井采油技术也由过去的全井段合采发展成为水平井段分段开采和分支井的不同井眼选择性开采技术。水平井分段优化技术可对水平井进行分段优化,并可对生产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数据挖掘方法在传统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聪 《河北工业科技》2009,26(4):280-282
数学建模领域中,对于解决不同类型的预测问题有一些经典的预测模型。最近日益流行的数据挖掘技术也有一些针对解决预测问题的独特的数学模型和建模方法。在此对使用传统解析式模型的预测方法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数据库模型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重点分析了2种方法在影响因素的确定、数据规律的寻找方法以及模型侧重点选择上的不同之处,并简单讨论了如何结合2种模型的优点,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传统解析式模型的建模过程之中,对已有的解析式预测模型进行改进,进而得出更加可靠准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采油工程分析设计软件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平井采油工程分析设计软件基于任意井眼轨迹设计,能够进行水平井开采工程方面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工作.软件具有产能预测、管杆柱力学分析、油管校核及设计、机采方式优选、抽汲参数优化设计、井下工具通过能力和井眼轨迹计算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K气藏目前凝析气井生产井数少、产能测试动态资料稀少,气井生产能力很难准确评价与预测这一问题,采用油藏工程方法与试井相结合,对已有的产能测试资料进行进一步完善与校正,形成适用于该气藏的产能计算方法。该方法在K气藏得到较好应用,目前该气藏气井产气能力已得到科学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8.
王宏宾 《化工管理》2017,(19):43-44
氯化氢的吸收与盐酸的解析化工过程设计需要大量物性参数和模型计算,应用工程软件高效的完成过程模拟和计算可节省大量时间、资金和人力。本文综述了Aspen Plus模拟软件在氯化氢吸收与解析化工设计中的应用,就化工过程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对浅层块状底水特超稠油、薄层边底水及深层边水特稠油等不同类型稠油油藏特点,重点从水平井完井结构、完井成本、防砂效果、满足产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类型稠油热采水平井完井方式,并对其在辽河油田现场适应性做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由于稠油底水油藏中油水粘度相差大,如果采用直井开发,生产压差小导致低产,加大生产压差又会导致底水的快速锥进,油井很快水淹,使得多数稠油底水油藏的开发处于停滞状态;若利用水平井的生产压差小、泄油面积大的优点,可有效避免底水锥进,提高单井产能,并从根本上解决此类油藏的开发难题。本文以大港孔店油田孔102断块为例,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藏的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认为水平井开采此类油藏具有优势,并对水平井的各项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先导实验井孔H1井的成功实施为该断块下一步的调整、挖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同类难采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致密砂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下降时,储层会经受附加载荷作用导致其发生非弹性形变,因此对于渗透率较低的油藏,要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  相似文献   

12.
海上油田开发受其特殊的条件限制,与传统开发相比多采取高速高效的开发方式,为此合理的水平井井网优选将会提高海上油藏开发经济效益,降低方案实施风险.结合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XH6区块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合理井网优选,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采油速度及合理注采比5项指标,从而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研究对同类的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石化产业产能过剩日益凸显, 产业面临去产能、 结构调整的压力, 产能过剩的评价与预警可以为化解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4个不同层面选取能够反映石化产业产能利用状况的10个指标构建产能利用状况评价体系, 运用熵值法测算了产能利用状况的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 并利用综合指数确定了产能过剩的预警界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t预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产能利用率与产成品存货周转率对石化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最大; 产能过剩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3.06%, 预测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石化产业产能利用预警结果提出相关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套管下入过程中大钩载荷的预测是水平井成功完井的关键因素之一,水平井由于其特殊的井眼轨迹,在下套管的过程中摩阻要比常规井大。因此,准确地预测套管下入摩阻对水平井钻井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采用空间斜平面假设,建立了适合水平井的下套管摩阻三维计算模型,应用此方法在辽河油田某水平井下套管作业分析中,对大钩载荷进行了计算及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力学模型和理论方法为水平井摩阻分析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计算方法可靠,且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长半径水平井管柱力学载荷计算模型通常使用软杆模型与修正的软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管柱摩阻扭矩,借助数据分析模型,结合下套管“悬重对摩阻系数敏感性模型图版”,分析预测下套管摩阻系数,进而评价下套管难易程度,指导井眼降阻技术优化以及下套管方式的优选。通过两种方法预测下套管摩阻系数:(1)在通井摩阻系数的基础上附加一个系数值;(2)通过分析影响下套管摩阻系数的主控因子,分别求解出正钻井的不同主控因子对邻井下套管摩阻系数的正负影响值(摩阻系数增减值),再求解出正钻井的下套管摩阻系数(预测的下套管摩阻系数),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正钻井下套管摩阻系数的最终预测值。实践应用表明,该值与实际反演的下套管摩阻系数最大误差仅为±0.03,预测准确度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针对气藏水平井排液采气来对水平井射孔密度进行优化设计.笔者首先假设气藏内为单相渗流,建立了水平气井的产能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水同产时产能方程.研究中根据气井携液临界流量、气藏—井筒耦合模型,建立了满足气井携液的水平井变密度射孔的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低渗透的油田储层目前的开发情况以及基本的特征,有效结合世界上水平井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而来深入的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通过流入动态曲线来对油藏井的供油能力进行一定的反映,研究低渗透水平井当中的流入动态来进行油气井产量的预测,进而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比较常用的以中国溶解气驱的IPR方程,同时在刘想平方程的基础之上来有效建立水、气、油三相的IPR模型;并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二次开发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多种水平井底水脊进临界产量解析模型,发现低粘度油藏流体驱替更加均匀,底水脊进趋势比高粘度油藏更小,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利用CM G软件的ST AR S模型来模拟流体油、气、水的流动规律,研究二次开发水平井的热采效果和合理的注采参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水平井热采能经济有效提高油井产量,提高二次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软件采用先进的拟三维模型对裂缝进行准确的设计,根据裂缝尺寸设计合理的泵注工序,模拟裂缝在地层中的延伸情况及泵压变化情况,并根据地层及生产工艺计算出压裂后的产能.是国内目前唯一采用最新压裂设计理念的一套压裂优化设计软件,与实际生产数据拟合度高,在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辽河油田潜山油藏高温高压水平井开发过程中钻井液不能充分排出导致的储层污染、井筒结垢、产能递减快等问题,研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水平井完井工艺,研制了井下暂堵筛管,能够完成水平井段替泥浆,可满足排出井筒重泥浆、储层改造及转生产的技术要求,并对暂堵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