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西方国家旅游合同立法模式选择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凡哲 《旅游学刊》2008,23(5):79-84
本文通过对不同国家旅游合同立法体例模式及其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旅游合同不同立法体例选择的内在根源.探讨了中国旅游合同立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可供选择的路径,认为将旅游合同立法置于<合同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旅游合同立法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葛宇菁 《旅游学刊》2001,16(1):74-76
新《合同法》的颁布 ,确立了合同法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于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 ,这一原则的确立使旅游业经营者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加。这就使旅游合同立法变得极为迫切。本文阐述了旅游合同立法的迫切性 ,探讨了旅游合同的界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合同安全保障的方式、以及立法形式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债权相对性原则在债法领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提出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重大挑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旅游合同纠纷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立法予以明确规制。文章基于旅游合同视角,从国内外立法对旅游合同内涵及外延界定入手,分析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理论基础及立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合同履行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违约案例分析研判,从4个方面探讨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论证债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具有不可侵性,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最后,对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进行旅游立法展望,提出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可以尝试协调理论上的债权相对性与不可侵性,明确侵害债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以及将旅游合同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正在制定的"旅游基本法"范畴,使其作为侵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合同赖以存在的客观情况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原因而发生变化时,仍然要求合同当事人严守合同约定,这既不符合我国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也不能体现我国司法制度与国际司法的接轨.旅游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对天气状况、身体条件等诸多客观因素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情势变更原则对调整旅游合同关系就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情势变更原则虽然未在我国合同法中得到明确的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对其并不排斥.根据合同法确立的公平原则,完全可以将情势变更原理应用于旅游合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牛立夫 《旅游学刊》2006,21(8):85-89
旅游合同是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混合合同.针对旅游纠纷中的精神损害问题,适用传统的侵权责任解决已经面临一系列不足.鉴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主要国家的立法和判例都已经承认了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也应当对此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6.
伴随旅游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涉外旅游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成为我国国际私法领域中需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比较中外法律适用规则的立法技术,从立法目的如何实现的角度指出我国现有规则的局限;同时,以涉外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为基点,分析现有规则的契合性,得出我国已有涉外消费者合同法律适用规则不足以解决涉外旅游合同争议的结论.研究认为,应专门立法,采用惯常意义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发挥经常居住所法的正向价值并吸收最密切联系原则补缺.  相似文献   

7.
朱晶晶 《旅游学刊》2014,(7):96-105
《旅游法》中的旅游合同解除制度,须结合《合同法》上的解除制度进行体系性解释。旅游合同的一般法定解除权应包括《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旅游法》第67条的"不可避免事件",存在解释的空间。《旅游法》虽未明确旅游者的任意解除权,但无论是从合同性质路径还是合同具体内容导出合同义务路径,《旅游法》第65条都应被解释为旅游者任意解除权的依据。而旅游经营者的法定解除权,应秉持立法宗旨及旅游特性,对传染病、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社会公德、违法活动等用语进行限定解释。在旅游合同解除效果上,应考虑到未履行部分费用、返程费用、履行利益及时间浪费赔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旅游合同瑕疵担保责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龚滔 《旅游学刊》2005,20(4):18-20
瑕疵担保责任是指违反瑕疵担保义务所承担的民事责任,它是买卖合同中的一项法定责任。由于旅游合同是有偿合同,根据公平原则,也应该建立瑕疵担保责任。同时旅游合同还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我国很需要建立旅游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对于如何建立,可以借鉴德国和中国台湾的一些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9.
旅游立法模式又称旅游立法体例,指立法机关进行旅游立法所采取的立法形式。学界通常从旅游立法的结构体系和旅游法律的框架体系探讨立法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旅游法之路在何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劲柳 《旅游学刊》2006,21(1):92-95
旅游法千呼万唤仍不能出台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旅游法的许多根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当然更说不上深入研究.本文从旅游法应当规范的基本法律关系入手,分析了旅游法制定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它应当规范的对象.介绍了世界旅游立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制定旅游法应该选择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e-commerce contract lia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 Topics such as, what constitutes a legally-binding contract, and the various methods of accepting contracts online, such as click wrap and electronic signatures, are discussed. Jurisdiction issues particularly pertinent when considering liability related to travel and tourism products are addressed. Numerous tourism related liability cases are cit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travel and tourism e-commerce businesses for limiting contract liability.  相似文献   

12.
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由旅游局和工商局联合制定推广,性质上属行政指导,具有效率、安全、优先及补充等法律价值,示范文本条款分四大功能模块,由通用条款和协议条款组成。目前示范文本是多级制定,种类单一,权威性不高,文章提出完善和丰富示范文本种类和内容、统一示范文本和示范文本备案豁免等建议,以提升旅行社使用示范文本的积极性,发挥示范文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传才 《旅游学刊》2011,26(4):48-55
谁是旅游合同的当事人?这是摆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文章从旅游合同纠纷的实际案例出发,试图解决作为复杂问题的旅游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认定难题。尽管赞同法院裁决时否定单位的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做法,但不接受其裁决理由,并提出了两种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现行法制,否定单位具有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另一种是面向未来,通过完善立法,承认单位是旅游合同当事人,但赋予作为受益人的旅游者直接请求权。前者适用我国《合同法》有关间接代理的条款,认定单位不是当事人,只是旅游者的代理人;后者建议完善《合同法》有关利他合同的规定,立法确认旅游者作为受益人得就其损害向旅行社提出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14.
郑晶 《旅游学刊》2007,22(4):84-87
中国旅游强制保险立法分为旅游意外保险和旅行社责任保险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旅游强制保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规避旅游风险,理论界和实务界始终存在疑问.本文从旅游意外保险制度、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具体规定出发,论述旅游强制保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并探讨该项制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信息搜索已成为旅游者在旅游前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旅游者常常被淹没于大量的信息搜索和产品选择当中,而旅游推荐系统则是解决信息超载问题的有效方法。文章通过国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对旅游推荐系统的概念、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旅游推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运用等进行了综述,指出旅游推荐系统应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以及在旅游推荐系统中单纯利用基于协同过滤或基于内容过滤的技术的限制性而更多地采用基于知识的及混合的方法;探讨了旅游决策理论在推荐系统中的作用与应用;最后提出了旅游推荐系统的一般模型及未来研究热点,以期对国内旅游推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郭鲁芳  金慧君 《旅游学刊》2006,21(12):58-64
本文在界定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了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问题,认为要建立我国旅行社业的利益均衡机制必须实现政府转型、主体角色转换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Generational cohorts can differ in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preferred travel behavior. As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economic force and influences new consumption trends, this study utilizes nationwide data and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AIDS) approach to examine expenditure patterns of Korean travelers during holidays. In this process, the joint effects of travel-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examined. The results of the AIDS estimation on data from 871 domestic travelers revea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ravel expenditure patterns for cohort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further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different generational cohorts allocate their travel budgets to respective travel expenditure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18.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certain personality leads to higher job performance. This finding has led many companies to use personality traits when they hire employees. Despite abundant studies on personality, little is known about suitab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travel agents, especially in Taiwan. With 230 travel agents working in sales departments for corporate clients and transient travelers in Taiwan, their personalities, actual sales records, and manag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were used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personality traits affecting job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reflect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for travel agents working with corporate clients and individual transient traveler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ravel agents working with corporate contracts have strong commanding and continuative personalities but weak innovative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On the contrary, the agents working with transient travelers showed strong innovative, commending, independent, and sympathy personalities but a weak deliberate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