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土地政策是处理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关键,而调查研究是正确制定土地政策的前提。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问题这一中国革命最根本的问题,从而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户根据承包合同依法取得了长期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土地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应当看到,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出现的使用和收益以及体现资产性质方面的一些农民土地权益缺失问题成为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首先是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最终还是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农民负担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剖析农民负担过重及“反弹”的根源,必须从讲政治、反腐败、顾大局的高度,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正确处理农民给与取的关系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讲过,对农民给予的多,还是索取的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给予的多,农民就会拥护你;索取的多,农民就不拥护你。对农民必要的索取,一要依法,二要…  相似文献   

4.
易杳  剑山 《开放潮》2001,(6):5-8
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国农村继上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堵住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税费制度涉及到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2000年起.中央决定首先在安徽省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按照中央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是”减轻、规范、稳定”。“减轻”即通过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规范”即要加快形成农村规范的税费政策和征收办法:“稳定”即新的农村税费政策、征收办法及农民的实际负担水平要保持稳定。从安徽全省的试点情况看,起到了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方式.有效地遏制农村‘’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今年开始,全国不少省市都开始推行试点。由于这项改革涉及面广,为了确保改革的成功,实现”减轻、规范、稳定”的目标,中央要求工作必须稳健扎实。我们认为,首要的是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税费改  相似文献   

5.
汪孝林 《开放潮》2001,(6):8-10
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国农村继上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堵住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税费制度涉及到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2000年起.中央决定首先在安徽省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按照中央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是”减轻、规范、稳定”。“减轻”即通过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规范”即要加快形成农村规范的税费政策和征收办法:“稳定”即新的农村税费政策、征收办法及农民的实际负担水平要保持稳定。从安徽全省的试点情况看,起到了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方式.有效地遏制农村‘’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今年开始,全国不少省市都开始推行试点。由于这项改革涉及面广,为了确保改革的成功,实现”减轻、规范、稳定”的目标,中央要求工作必须稳健扎实。我们认为,首要的是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税费改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25日是第13个全国"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与土地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农民.因为,即使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土地仍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  相似文献   

7.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农民合理负担坚持定项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3年不变。“两稳”是党的农村政策的两块基石,深受农民拥护。那么,除此之外,广大农民还有什么期盼和要求呢?就此问题,笔者近期对鄂西山区秭归县14个乡镇50多个村的农民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两稳”之后的农民尚有五份。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时开始的,这就导致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是由民族存亡的压力而被迫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而反封建的核心内容是破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因此,农民作为一个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含义:其一,在破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时,农民必须从这种所有制的经济结构中剥离出来以成为革命主体,并能看出这是改善其生活条件和生存境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济战略研究实现农民增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农民增收根本的出路在于转移农民到非农产业来,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近几年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在新的世纪里,农业发展不能停留在温饱水平,而要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中国户均承包耕地仅7亩多,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少于1亩,对农民来说,土地已不再是“聚宝盆”,而成了“保命田”。…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后,“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已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要处理好农民问题,只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农村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农村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农民的利益,而农村的城市化就代表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农村城市化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农村人口的净增长值很大,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慢。如果不对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那么若干年以后农业劳动力仍然和现在一样多,农村城市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困境与出路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  相似文献   

11.
为农民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构建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唯一有效途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须遵循延续土地保障功能原则、"谁受益谁保障"原则、土地流转后收益水平不降低原则、强化土地流转后农民土地收益权原则等四大原则。围绕农民土地承包权构建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不仅要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土地流转"的实质,而且还要强化农民土地长期收益权以及土地资本增值归属权,同时,调整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规范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为构建土地流转后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现在的中固农民,不再是自然、半自然生产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再是被拴在土地上的农民,不再是终生都被捆绑在一个地方的农民,不再是终生都为生存温饱而苦熬、只有物质需要的农民,也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逆来顺受的农民。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民经历了千百年来所没有过的市场经济的洗礼,使中国农民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本质特征。现阶段的中国农民,首先是一个市场主体。他们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从来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从前的农民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温饱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体现了公平正义,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朴素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依靠农民,中国的革命、改革才取得了突破和胜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党委政府的引领作用,尊重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顺应他们提高自身的要求,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新农村,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又好又快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奇迹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个出奇迹的地方,这个奇迹多数与农村及农民有关。譬如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不合老祖宗的设计,在马克思的预期中,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出现在进步的欧洲并由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来完成。但中国不然。共产党主要依靠农民的支持与参预,才得以实现和完成了革命,并建立自己的政权。虽然在脚跟刚刚站稳后便几乎立即开始对农民私有土地的剥夺,想把他们改造成为一种新人。这种改造后来被证明并没有成功。然而比之城里人,至少从政治上来说,毛泽东仍然更相信农民,所以当文革后期,年轻学生不听话时,他…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任务是赋予农民作为公民所必须的生存、发展的权利,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而农村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就业培训、农民工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是广大农民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通过对我市农民生存问题的调查和基本保障现状的分析,从杭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研究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基本保障问题具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顾问张皓若说,占中国人口近70%的广大农民,是基本权利保障最薄弱的环节,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平等,这已是中国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他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保障农民的权益:首先是土地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变为在承包期内农民可以支配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7.
潘敏 《辽宁经济》2004,(11):37-3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过去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现今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的角度提出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相似文献   

19.
沈锡权  傅丕毅 《发展》2002,(8):46-47
土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命根子”。近年来,浙江乡村正发生一场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契约形式,把承包的土地交付他人经营,自己进城入厂做买卖,走上一条与祖先截然不同的谋生道路。一位多年来致力于浙江农村经济发展调研的专家指出,土地使用权流转不仅对进一步改变这个省的产业格局、实现现代化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股票田”2001年初,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沿袭千百年农民交“皇粮”的传统。在这个改革推动下,浙江各地适时加快了土地…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建国以来,伴随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身份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迁,每一次变迁意味着农民身份有新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从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上来说,研究农民身份转化及制度变迁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